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完善绣娘培养机制 助力凉山彝区乡村振兴的建议

四川省委党校课题组

以“培养一名绣娘,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片妇女”为目标,“彝绣扶贫”成为助推凉山州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进一步加强对绣娘的培养,发挥其在特色产业发展、彝绣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养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课题组深入凉山州越西县、昭觉县、美姑县等1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调研发现,从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彝绣传承三方面已形成了凉山彝区绣娘培养的“三大经验”,但还存在政府推动合力未形成、市场引导动力仍不足、彝绣传承基础薄弱等问题。为此,课题组建议从构建部门协同推动的管理机制、彝绣产业发展的牵引机制、彝绣文化传承的提升机制等方面完善绣娘培养机制,助力凉山彝区乡村振兴。

一、凉山彝区绣娘培养的“三大经验”

(一)经验一:妇联以其组织优势成为政府推动的主要力量

在“巾帼脱贫行动”、“树新风助脱贫”巾帼行动中,省、州、县妇联重点在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开展彝绣培训,从政策宣传、妇女发动、资金保障、组织培训、技能提升、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其组织优势,成为政府推动的主要力量。近年来,凉山州各县级妇联组织彝绣培训84期,培训妇女10600多人,培养初级绣娘6000多人,中级绣娘100多人,带动妇女从事彝绣手工艺术创业就业17970多人。培训绣娘不仅成为妇联常态化的工作,而且妇联还积极探索解决绣娘就业增收问题。目前已在24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立了22个彝绣居家灵活就业基地(彝绣工坊),通过开展“彝心彝意·爱购凉山”彝绣产品爱心认购活动、依托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平台促成20种彝绣产品进入《东西部消费帮扶产品名录》、委托康利农业集团有限公司销售等方式,为绣娘争取订单。

(二)经验二:工作站以其平台优势成为市场引导的主要力量

2019年2月,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唯品会驻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在西昌挂牌。工作站以彝绣为重点项目,设立了贾佳服饰、古夷彝绣、呷古彝绣等6个彝绣扶贫就业工坊,通过“政府+唯品会+彝绣扶贫工坊+贫困群众”的“四方共营”新模式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唯品会在电子商务领域的专业优势和行业领先的设计、创新、管理、营销、推广能力,成为市场引导的主要力量。工作站针对提升绣娘的市场化意识、生产规范意识、品牌管理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展开培训,截至2020年底,工作站已累计完成16场对话和巡讲、培训、展览展示活动,其中培训覆盖了凉山州17个县(市)绣娘300余人;指导绣娘完成29款彝绣创意产品并在唯品会线上销售;组织绣娘参与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都国际非遗节等大型文化交流推广活动,开阔其眼界,提升其格局。

(三)经验三:传承人以其带动优势成为彝绣传承的主要力量

课题组对目前已认定的2名彝绣国家级传承人、3名省级传承人、7名州级传承人进行访谈调研发现,传承人作为“领头雁”成为彝绣传承的主要力量:传承人是彝绣文化传承的“活”载体,主动担负起传承彝绣传统文化、培训绣娘技艺的重任。如国家级彝族服饰非遗传承人贾巴子则,2012年成立了贾佳彝族传统服饰生产有限公司。公司不仅是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三个重点项目之一、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还是承担凉山州工会、州妇联“彝族刺绣”项目培训的龙头企业之一。从2013年开始,贾巴子则通过集中组班、教学下乡的方式开展绣娘培训,并修建了彝族服饰陈列馆,成立了彝族服饰研究协会。同时,传承人是彝绣产品从自给自足走向市场经济的先行探索者,她们率先垂范,在带动彝族妇女居家就业、增收致富上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如省级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阿西巫之莫,在凉山州妇联的支持领导下,创办了四川省第一家彝族刺绣专业合作社——甘洛县彝针彝线刺绣专业合作社,在2016年—2020年期间,共培训绣娘4300余人。目前有800名学员与合作社签约,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凉山彝区绣娘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推动合力未形成

一是“多管齐下”的管理体制未形成。培养绣娘涉及到发改、财政、乡村振兴、文旅、农业、人社、妇联、商务、民宗等多个部门的管理工作,但目前主要还是依靠各级妇联全力推动,其他部门参与程度不高或没有参与。在后续帮扶资金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妇联无力再“大包大揽”。二是彝绣培训至今未能纳入人社部门培训目录,绣娘没有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必然影响到绣娘职业化培训。三是彝绣工坊建设尚需规范。彝绣工坊是凉山州培养绣娘的重要载体,目前通过妇联设立的22家彝绣工坊,与通过唯品会驻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设立的6家彝绣工坊,认定标准、承担的职能不尽相同。

(二)市场引导动力不足

一是彝绣产业发展仍薄弱。凉山州除西昌和昭觉外,其他县的彝绣产业规模有限,且宣传力度不够、产业模式单一、品牌建设欠缺,很难对保障绣娘就业增收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供强有力的市场支撑。凉山州目前没有关于彝绣产业发展的详细规划。在彝区大力发展的产业园区里,没有从农文旅融合的角度植入彝绣产业。二是绣娘走向市场的内生动力不强。一方面目前主要采取订单式培训,绣娘接收的订单很大一部分是源于妇联组织的爱心认购,并不真正是市场化的选择,使得绣娘在培训、就业增收上形成了“路径依赖”;另一方面,目前对绣娘的认知仍停留在传统观念上,导致培训偏重生产技能培训,对涉及产品创意、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团队合作精神等内容的培训相对不足,难以满足产业化的需要。调研发现,部分绣娘市场化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淡薄,这是她们不能很好完成订单的重要原因。三是“外来和尚念不好本地经”。尽管凉山州成立了唯品会驻凉山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工作领导小组,但各方角色定位和职能权责划分不明确。在调研中发现,个别部门领导认为工作站可以依靠唯品会搞市场运作“唱主角”,支持和配合工作站工作的主动性不足,当“甩手掌柜”的现象比较突出。

(三)彝绣传承基础尚薄弱

一是彝绣传承人带动作用后继乏力。凉山州彝绣国家级、省级、州级的12名传承人中,最大年龄59岁,最小年龄38岁,平均年龄48岁;大学本科1名,中专2名,小学2名,没有读过书的7名。由于传承人队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难以在推进彝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持续发挥好带动作用。二是缺乏彝绣传承梯队建设。从目前开展的彝绣培训来看,主要以实现妇女居家就业增收为目的,着重技能传授,弱化了文化传承。来参加培训的妇女大多在40岁以上,年轻人愿意学彝绣的人少,甚至部分妇女参加培训就是冲着每天50元的补贴去,而非真正想学手艺。三是彝绣文化内涵缺乏深入挖掘。从目前组织的订单式培训来看,有的产品生产为了迎合大众和市场需要,出现大面积“改良”,导致核心文化元素走样和流失,破坏了彝绣的“本真性”。在批量生产环境下,彝绣图案和款式既无深层次的传统意韵,又缺乏现代时尚感。

三、对策建议

(一)构建部门协同推动的管理机制

“扶上马送一程”,继续发挥好政府在绣娘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一是把绣娘培养工作纳入凉山州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常态的绣娘培养管理协调机构。二是编制凉山州乡村振兴彝绣人才培养规划,聚集整合各部门相关政策和项目资金,强化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三是将彝绣培训纳入凉山州人社培训目录,建立健全绣娘技能等级认定、技能晋升补贴政策体系,对通过培训获得资格证书的绣娘给予职业技能提升补贴,优先提供信息技术、融资支持、产品推介服务等。四是开展彝绣工坊遴选认定工作,整合、规范已设立的彝绣工坊,并将符合条件的彝绣工坊录入凉山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二)构建彝绣产业发展的牵引机制

加快推动彝绣产业发展壮大,为绣娘培养提供产业支持。一是进一步明确和突出彝绣产业在彝区乡村产业振兴中的重要地位。编制彝绣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项目、专项扶持政策和配套保障措施等,把彝绣产业作为乡村特色产业。二是建立凉山州彝绣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库。制定项目遴选标准,大力包装和推介彝绣产业发展项目,对入库项目及时从税收、项目用地、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探索彝绣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针对研学游、亲子游消费群体开发彝绣文化体验式旅游;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产业园区植入彝绣产业,利用“互联网+”,大力发展彝绣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四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利用好彝绣工坊、居家灵活就业基地等妇女创业就业示范基地,把个体绣娘孵化成为彝绣小微企业或彝绣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给予一次性创业资助、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利息等,激发彝绣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五是加大对唯品会驻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支持、指导与协作。对唯品会开展的以提高传承人群的综合文化修养和设计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产业化人才的培训模式给予政策支持和宣传推广。

(三)构建彝绣文化传承的提升机制

以文化传承为根本,以实现彝绣文化保护传承和产业化发展双赢为目的。一是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发挥好彝绣传承人带动作用,给传承人多提供“走出去”培训机会。二是加强传承梯队建设,壮大传承队伍。落实好职业技能培训各项资助政策,培养高技能人才和乡村工匠,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三是大力培树乡村振兴绣娘巾帼典型。由妇联牵头,联合文旅、人社等部门持续开展“乡村巧手绣娘”评选活动,讲述绣娘故事及蕴含的工匠精神。四是成立彝绣协会。组建由从事彝绣产品研究、设计生产、销售等专业人员参加的联合开发群体,通过举办彝绣研讨会、文创比赛、短视频比赛、彝族服饰博览会等, 扩大对外文化交流,鼓励更多人参与彝绣文创设计和推广工作。

(课题组成员:罗眉、陈名财、孙继琼、蔡莉英、周燕、艾小静)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