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实融合”: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赴绵阳调研新型工业化实践的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战略目标后,数字经济和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参加省委党校中青班学习以来,我们在理论上学习了数字化转型、元宇宙、数字经济发展等有关课程,在浙江参观了阿里巴巴、老板电器、三化集团、新和成等企业和浙江大学国际创新中心、萧山机器人小镇,在绵阳实地考察了长虹、京东方、惠科、虹科和三台县纺织服装、农牧食品两大产业的代表企业。通过学习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再与绵阳的实践对比分析,我们认为,绵阳围绕构建“1+4+N”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方面精准发力、成效明显,全市2022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高于全省5.4个百分点;2023年1—4月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7.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要在数字化浪潮中勇立潮头,不管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必须加快拥抱数字经济,让数字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一、从绵阳的实践中证明,推进数字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提升现代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引擎
一是坚定发展数字产业让绵阳抢占了先机。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活跃的领域。数字化时代,新型显示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绵阳聚焦新型显示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先机,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加大招引力度,汇聚了长虹、九洲、京东方、惠科等一批行业知名企业。2021年,绵阳新型显示全产业链规模达570.7亿元,同比增长66.5%,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是坚定推进产业数字化让企业获得了新机。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经济新的增长点,还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新的支点。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成熟,工业经济范式正在被数字经济范式所取代,数字技术正成为工业领域质量提升、效率改进、竞争力增强的重要推动力。如,我们调研的长虹在“5G+工业互联网”生产线建成后,实现信息化覆盖率达到100%,关键设备数字化管理覆盖率100%,工厂物流自动化率达95%,交付周期已经达成10.86天,该工厂产线人均产出效率提升65%,生产、管理、经济效率成为同行业中的翘楚。
三是坚定用数字技术赋能为传统产业创造转机。随着发展环境的改变,过去曾是发展红利的劳动力、土地、环境等优势逐渐消失,甚至转变为约束条件。属于西部地区的绵阳市及所辖三台县同样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约束。要在实现工业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同步实现绿色低碳、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提升、资源消耗少等多目标协调,数字化解决方案无疑是最优解。如,为解决传统服装制造业面临人力成本不断提高的制约难题,三台县鸿星尔克建设了数字化生产线,劳动效率提高20%以上,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提升了产品良品率;安吉纳体育瞄准行业前沿发展趋势,准备投资AI人工智能服装生产线,一条生产线上的工人可由原来的20人左右减少到3人,生产效率和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达到国内一流。
四是坚定用数字化推动商业模式跨界融合让优势行业再次焕发生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具有严格科层结构、高度分工的现代企业,并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垂直一体化的大型企业成为推动美国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在数字经济时代,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已经成为工业企业数智化转型、决定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绵阳市坚定支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高达7.14%,居全省第一,有力促进优势行业再次获得新的发展引擎。如,在原有模式下已经发展到百亿级、增长空间有限的铁骑力士,从2020年起开启标准化、流程化、数智化转型,实现了从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一体化的数字化生产管理模式,确保从食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自控、全程可溯源,连续三年“双十一”蛋类销量第一,成为2021年天猫川商100强,代表品牌蜀腊记(腊肉)、圣迪乐(鸡蛋)等快速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
二、从绵阳的实践中窥见,西部地区数字化与工业化融合面临不少问题
一叶知秋,管中窥豹。调研中,我们也敏锐地洞察到,部分企业在数字化融合发展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在西部尤其是四川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是数字化思维不足。数字化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一场思维革命。目前,大部分工业企业仍然存在数字化转型认识不足、传统设备数字化改造难度大、投入成本偏高、阵痛期较长、面临“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问题。
二是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意味着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决策权力的整体调整,不仅需要加大研发投入、人才储备,还要全面升级各生产环节基础设施。西部地区工业企业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数字化转型能力偏低,加之融资困难,过高的资金压力与失败风险降低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
三是数字化解决方案支撑不够。西部地区数字产业发展仍然呈现小、散、弱的现状,没有形成聚集发展的数字产业生态,数字技术供应能力不强,提出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不优。如,上海梅林正广和绵阳公司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过程中,需要有能识别瘦肉和肥肉比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但由于技术限制,多次探索无果。
四是数字化政策保障不足。部分地方政府误认为发展新型工业化就是要发展高端高大的前沿经济,不注重用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切实际追求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经济,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但收效甚微。如,鸿凯双泰公司希望进行数字化改造,但苦于没有政策支撑,资金缺口大,改革难以推进。
三、从绵阳的实践中启示,发展新型工业化必须推进数字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随着数字技术向各个产业部门的进一步渗透和赋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数实融合的主战场,也是新型工业化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从绵阳的发展经验,我们得出,发展新型工业化,应注重推进数字化与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
一是做优做强数字产业,打牢高质量发展的定盘星。数字产业是依靠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形成的经济活动,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基础和支撑。因此,在继续做大规模的基础上,要锻造长板、补足短板,打造效率高、韧性强、技术领先的数字制造业。要高质量建设工业互联网,构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打造人员、机器、物料全面互联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驱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资源要素互联互通。
二是着力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驱动传统工业数字化转型。数据驱动是传统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基础核心,其关键在于培育和建设数据要素市场,优化工业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关键性数据的采集、清洗、加工以及市场化交易,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以及创新数据要素开发和利用机制。要支持各类工业企业依法合规开展生产全流程数据的收集和加工,健全数据规范性操作安排,优化工业行业数据资源加工处理能力及工业数据资产质量。要建立数据资产目录体系,优化数据治理,建立并完善工业数据交易规则,推动实现工业全产业链数据市场化配置。要推进专业化、定制化的工业全产业链数据服务,驱动数字要素、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深度交融,有效对接工业各领域数据要素及应用需求,推动工业数据价值开发与利用。
三是发展数字化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随着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及“顾客满意”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制造企业以提供服务来增加核心产品价值的制造业服务化正成为全球发展趋势。制造业服务化是企业在以顾客为中心的目标指引下,提供更加完整的“组合包”,涵盖商品服务、技术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传递等,是制造企业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提供产品相关服务或整体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创新。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制造业投入和产出服务化进程,推广产品功能数字化、工业大数据联动、供应链智能化协调、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等较为成熟的工业数字化改造模式,推动人机协同制造、用户参与制造、柔性制造、共享制造、云制造、软件定义制造等新制造模式,才能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转型,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是加大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环境。强化党政对数字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领导力度,制定符合发展趋势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目标、战略举措,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宣传成功案例,营造全社会支持数字化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30期中青一班学员,现任中共泸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