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 云 端 ”上育出药材村

重庆市巫溪兰英乡西安村调研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重庆市巫溪兰英乡西安村地处重庆最高峰阴条岭山脉 ,毗邻“华中脊梁”神农架,海拔在1300米——1700米之间,被誉为“云端上的村庄”。重重大山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到2014年,西安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4000元。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西安村立足生态优势、挖掘自然资源,补基础设施短板,锻药材种植长板,培育市场主体带领村民发展药材产业。到2019年,全村药材综合产值增加到近2000万元,人均增收7300元。目前,村集体经济达到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走出了一条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产业实践

(一)补基础设施短板畅通20公里下山公路。从巫溪县城到西安村,先要经过20多公里山路到海拔1000多米的兰英大峡谷景区,再经历12公里的兰英大峡谷到海拔300多米的谷底,然后经过2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跋涉到海拔1600多米的西安村。这2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是1996年修的毛路,坡陡、弯多、路窄,路面坑洼不平,路边落石滚不断,雨天随时塌方、下雨路面打滑,村民出行险象环生,以致西安村成了事实上的孤岛,村民到山外多数时候靠步行,来去一趟县城要花4天时间。

交通不畅严重影响了水利、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基本阻断了农产品的销路,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以致80%的村民外出务工、30%的村民外迁居住,西安村贫困程度不断加深。

要致富,先修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兰英乡党委政府多方筹集资金首先硬化了到西安村的20公里山路;随后全面推进水利、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

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西安村累计硬化村内公路28公里,修通并硬化至巫山县官阳镇的出境道路,将交通连成线;综合整治农田5000亩,让农田形成片;新建农业生产蓄水池18口8000m³及配套水渠管路,使水利织成网。同时对全村农村电网进行升级改造,新增两台动力源变压器,全面解决用电难问题;投入500万元整治2.74千米的田间山洪主沟渠,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路(渠)成网的格局;争取电信、移动、联通通信公司支持,架通光纤线路,新建通信基站,实现了通信网络全覆盖,全面改善和提升了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路通了、水稳了、地好了。网络有了,打赢脱贫攻坚战,西安村以道路为载体的基础设施“短板”率先得以解决。

 (二)锻药材长板培育300亩太白贝母示范园。基础设施改善了,引种驯化,药材量产成了关键。千百年来,真正下山的野生药材少之又少,种植技术是最大的问题所在。土法技术,靠的是老农的经验与感觉,要大规模推广,就有一定的难度。

太白贝母“下山”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为解决人工驯化栽培的难题,从2005年开始,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科技人员跑遍秦巴山区,历时13年时间,通过资源的收集、种子的发芽试验、田间的试验、大田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质量的品质评价、良种选育等一系列的研发,筛选出“巫溪太白贝母”这一品种,并成功实现人工栽培。

陈基禄的巫溪县瑞雪药材种植有限责任公司在海拔2000米的黄草坪建起200亩的太白贝母种源基地,在西安槽建起3.5亩种源基地,每年能够产种籽20万个。陈基禄表示,他的太白贝母种子暂时不卖,就是为在西安槽打造一个太白贝母产业,带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太白贝母从播种到收割,要历经四年生长,,投入回报周期长,当地村民担心行情波动、销路不畅等问题,并不是很愿意发展太白贝母,还是习惯种植“三大坨(红薯、土豆、玉米)”。很多人认为,毕竟药材不能当饭吃。

为调动村民种植积极性,树立产业发展信心,兰英乡党委政府决定, 党员干部动起来,村集体干起来,让实实在在的产业效益带动群众发展。2016年,兰英乡争取100万元资金,引导西安村发展集体经济,依托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种植技术和陈基禄的太白贝母种子,流转6亩土地在全县率先建起标准化太白贝母种植基地,包括4个太白贝母大棚和仓储初加工车间。同时,动员党员干部带头种植太白贝母,既完善种植技术,又满足群众种子需求。

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太白贝母人工栽培技术得以迅速推广,野生资源和环境保护也得到加强,“巫溪太白贝母”种植正在向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和道地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种上了太白贝母。

据统计,2015年,西安村仅有20来户村民种植太白贝母,种植面积16.8亩。现在,全村在地太白贝母300亩,种植农户320户,商品贝亩产250公斤左右,亩产值约60万元,全村总产值可达1.5亿元,户均增收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

(三)延伸产业链条建成4500亩云端药材基地。太白贝母的收益点燃了村民种植药材积极性。西安村确定了以太白贝母为主,独活、党参、云木香等药材为辅的药材发展格局,做大做强药材产业链。

西安村先后引进6个种植公司、成立5个专业合作社、发展32个药材种植场(药材种植大户),共带动全村85%的农户种上了各类药材。

西安村党支部意识到,市场主体带动是产业集聚发展的有效途径,随即牵头成立了西安村药材发展协会,实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依托市场主体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等优势,将村内的6个太白贝母种植公司(专业合作社)和分散种植农户纳入协会进行统一培训管理、定价销售,实现村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村集体经济融合联动发展,把生产、加工、销售中的风险降到最低,实现产业品牌化、标准化,带动村民增收。

乡村产业普遍具有浓厚的传统农业特点,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不高。现在,西安村通过延链、强链,增加了附加值、增强了竞争力,初步形成了以太白贝母、独活、党参、重楼、云木香等为大宗药材的产业发展格局。

2018年,西安村建成了全县千亩独活示范片种植基地和全县的太白贝母种源及种植基地。目前,全村太白贝母、独活、党参、重楼、云木香等各类药材种植面积达4500亩,其中在地独活2500亩,种植农户420户,亩产300公斤,亩产值约0.6万元,届时户均增收3.5万元;在地云木香800亩,种植农户180户,亩产约300公斤,亩产值约0.3万元,户均增收约1.3万元。

现在,巫溪独活已成功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巫溪太白贝母正在申请国家和市级地理标志认证中。西安村同时建成了300亩巫溪太白贝母示范园(西南地区同类品种规模第一,品质冠居全国,2010年已载入《中华药典》)、2000亩独活示范片。

以前,西安村大多数药材都是鲜销,品质得不到保证。如今,村集体建起了17座标准化炕房,实现了独活等药材的半自动化烘烤。药材质量提高了,劳动强度降低了,产业效益增强了。

历经三年发展,西安村药材年收入近20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的1.2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50万元。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实现了家家有药材、户户有产业、季季有收入、年年有增收。

二、成果成效

(一)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起来,既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又解决部分村民就业问题、富裕当地百姓。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西安村以集体经济发展为引领的药材产业,带动了农业特色产业大发展,助推了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药材产业发展成功后,西安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借种授技、吸纳就业、合作发展”重点帮助贫困户发展。2018年,西安村为24户贫困群众提供种子、肥料,请科技特派员和土专家传授种植管理技术。巫溪县原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西安村带动33户贫困户发展了21亩太白贝母,建起了扶贫车间,每年除了分红,该公司还向贫困户发放13万元工资。 后窖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携手圆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出管理与18户贫困户小额贷款合作,抱团种植太白贝母。2年后,贫困户每户可获得太白贝母销售收入7万元左右。

据统计,西安村141户贫困户中121户贫困户种植药材600余亩。2019年村集体种植基地固定吸纳本村6—8名贫困群众务工,每年户均增收12000多元。

(二)促进人才回流产业积聚。过去,农村种养业投入较大、比较效益偏低,农村加工业、服务业发展不足,农民就近就业创业等发展空间狭窄,很难实现增收致富,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积聚,以致农村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不断减少,高技术人才和产业化经营人才严重不足,多数村庄缺劳力、缺人气、缺活力。一时间,谁来务农、谁来振兴乡村成为农村面临的最大困境。

随着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条件日益完善,特别是支柱产业的培育壮大,引起了人力、人才的回流,促进了种养业的兴起。

西安村海拔高、气温低,过去从山下引回猪仔因环境不适应,每年有一半的猪仔病死。2020年8月,村民袁清国与村民王前程、向庆福、李兵相约回村,既种植药材,又合伙投资40万元创办养猪场。他们引回30头种猪,每年可提供500头猪仔,既保证了村民养猪有猪源,又破解了疾病传染的困境。同时,养猪场采用独活等诸多药材叶片喂养“药膳猪”,还提高了猪肉品质、培育出生猪新品牌。

据统计, 近年来,西安村有1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他们依托药材产业延申发展起了生猪、土鸡、蜜蜂、烤烟等产业,带动了当地运输业、物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高山种养业产业集群。

在外出务工村民回来发展的同时,外面的人才、资金也在向西安村积聚。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向西安村派来了科技特派员进行技术指导,让更多群众懂生产技术、会经营管理。

(三) 破解空巢留守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城市里打拼,从而产生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其实,对大多数年轻劳动力来说,只要创业有门路、就业有机会,他们都会留在老家,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也会随之迎刃而解。

在西安村,随处可见青年男女,还有嬉戏的孩童、安详的老人,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据了解,西安村户籍人口2173人,现有常住人口1860人,全村60岁以上老人有300多人,青壮年外出务工比率不到10%。

产业发展,村民回流,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人数大幅度减少。过去,西安村的姑娘都要嫁到山外,外面的姑娘都不愿意嫁到山里来。现在,全村外地媳妇达100多个,有女要嫁西安村成了新选择。

与此同时,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后,也有了资金实力去帮助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解决一些生活、精神等方面的困难问题。如西安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30%用于村保洁、管水,照料散居孤寡老人。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