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化”为“行” 图教研之远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心得体会
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学习,个人认为该思想一个核心关键词是“化”。一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创新化。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守正创新”,所谓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所谓创新,新的是地域化现实化。也就是说,要用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及时代特征。
“化“的前提是吸收、融会。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多读、精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但吸收不是僵化的背诵,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说,“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也就是要理解要义,“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恩格斯早就深刻指出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掌握方法,揭示本质和规律,才是要义。
“化“的结果是“行”,是“实践”。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特别是作为专职教师,我们必须在深刻学习领悟,并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基础上,立足当前中国实际,特别是四川现实,深入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提出解决建议。我们的行动实践是教学、是科研、是决策咨询,这三方面哪一个都离不开深入的调查研究,都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对规律的抽象归纳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戒空疏”“戒肤浅”,扫除主观主义作风“,才能“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但知易行难,吾辈须多学习,以学习坚定信念,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