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坚守党校初心 提升研咨能力 努力当好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生力军

宜宾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 李静

近年来,宜宾市始终坚守“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党校初心,锚定“建设全国一流市级党校”目标,坚持科研基础地位,切实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中发挥“思想库”作用,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智囊团”作用,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强智力支撑。

一、坚持党校姓党,构建大科研大咨政格局。市委切实履行“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主体责任,构建紧跟时代、协同发展、同频共振的大科研大咨政工作格局。一是建立“市委点题、部门开题、学员答题、党校结题”闭环机制。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科研咨政的重要法宝,以中青班学员为重点主体,市委点出“三农”工作、国资国企改革、人才工作等7个主题,市级业务部门逐一细化调研提纲,参训学员组团下沉调研、形成调研报告90余份,市委党校统筹力量加以转化运用,实现“调研成果、科研成果、咨政成果”良性转化。二是建立“市招县用、统筹管理”调配机制。坚持把培育壮大科研队伍作为关键,为市委党校新增50个编制,近两年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专业技术人才39名,目前市委党校编制数已达138个;强化统一调度管理,实施新进教师“强基工程”,将新招聘教师安排到县(区)工作,将县(区)优秀教师吸纳到市委党校专题科研组,不断培育壮大科研人才力量。三是建立“量化评价、差异化考核”激励机制。坚持突出实绩、奖优罚劣,制定《专技人员开展科研咨政考核管理办法》,实行“中高级专技人员与初级专技人员区分开来、基本工作量与激励工作量区分开来、高端成果与一般成果区分开来”,对照量化指标开展差异化考核,统筹绩效总额的30%作为奖励资金,引领形成重视科研、大抓科研的浓厚氛围。

二、围绕中心大局,提升为党献策质量。围绕市委关注重点、群众期盼焦点、工作推进难点,开展前瞻性、政策性、应用性研究,为市委贡献需要之策、有用之策、务实之策。一是聚焦发展所需建言献策。立足跳出宜宾看宜宾、对标先进促发展,牵头组团赴合肥、襄阳、遵义等对标城市开展调研,深度分析宜宾所处之时、发展之势、空间之场,针对性提出“做强产业支撑”“补齐县域经济短板”等工作思路,为市委找准发展定位、明确主攻方向提供了有力参考。二是聚焦民之所盼建言献策。围绕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教育医疗等民生民本,采取“解剖麻雀式”调研,全面真实反映基层声音,形成《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宜宾示范区》《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等咨政成果,获得市委、市政府领导肯定批示。三是聚焦难点所在建言献策。紧扣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党建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原因分析、提出对策建议。近年来,《健全城乡统筹的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研究》《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能力素质提升研究》等5项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在全国地市级党校中位居前列。

三、突出改革创新,放大成果转化效益。始终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探索完善“课题孵化、教学转化、成果深化”模式,推动科研与教学、咨政相融互促,转化为发展实物量。一是着力服务理论阐释。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宜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为重点,开展“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专题研究,围绕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等进行理论阐释,推动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入脑入心、走深走实。去年以来,共有27篇文章在《学习时报》等高层次刊物发表。二是着力服务科学决策。借智四川大学等12所在宜高校、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等13家科研机构,共同打造全省党校系统首批智库研究基地,建立决策咨询成果“直通车”平台,报送决策咨询报告69期、获市委市政府领导肯定性签批68期。三是着力服务教学质量。牢固树立教研咨一体化思维,着力构建“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转化机制,开发《以酿美酒的标准守护一江春水》等精品课程30余个,在最新一轮全省“好教材”“好课程”“好案例”评选中入围作品4个、位居全省前列。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立军部长讲话精神,以深化新一轮县级党校分类改革为契机,创新实施高质量决策咨询培育计划和高质量成果转化计划,努力形成更多立得住、叫得响、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在服务现代化建设中贡献更多力量。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