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型工业化”
黄群慧: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重要目标,并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动力基础和核心内涵。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进入新时代,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持续推进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正在深度调整,大国围绕制造业布局的竞争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博弈日益加剧,工业化的全球格局和技术内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已踏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在新征程上新型工业化进程需要围绕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入推进。
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和新的任务要求,深化新型工业化需要把握以下几方面原则和方向:一是深化新型工业化要注重把握技术先进性,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制造强国建设为着力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二是深化新型工业化要注重把握过程包容性,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三是深化新型工业化要注重把握战略协同性,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四是深化新型工业化要注重把握产业安全性,统筹发展和安全政策,推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
(《学习时报》 2023年5月12日)
李晓华:数字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征
每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都会出现能够对经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通用目的技术,并带来技术—经济范式的改变,成为世界各国加速工业化或工业提质增效的契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一批新的数字技术相继涌现、发展成熟,并且得到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强大的赋能技术,数实融合成为工业的鲜明特征,数字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以数字化作为重要的抓手,强化数字科技创新,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工业数字化升级,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双转型。
(《新型工业化》 2023年第5期)
王菁丰:对标沿海省份,四川工业的独特路径怎么走?
总体来说,四川工业大而不强,与沿海省份差距明显。在新形势下,四川如何塑造工业发展的新优势?
大力发展高端产业
充分利用当前新技术革命的契机,抢抓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这些新产业受物流成本影响小,都是人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中,四川电子工业基础雄厚,成都、绵阳等都是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近年来电子工业规模也在持续提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虽然绝对规模较小,但增长势头强劲,宜宾引进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项目就是典型例子。此外,四川智能制造、生物制药等产业增长潜力巨大。
做大做强本土头部企业
培育头部企业,是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行业影响力的必然要求。相对沿海发达省份,四川缺少工业领域的“领头羊”企业。四川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本土大型企业,高度集中在白酒、农牧等领域。四川应该多管齐下,做强做大优势国有企业,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产生一批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种子选手”,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加快本土头部企业的发展。
立足自身实际,打好“成都牌”,建强产业链
相较沿海省份工业企业在省内各城市“遍地开花”,四川工业客观上更多集中在省会成都,对这一现象要客观认识。沿海省份可以发展的工业门类多,且大量是交通运输成本敏感的“大进大出”工业门类,所以只要沿海、沿江就有比较优势,但四川可以发展的工业门类天然受限,必须是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必须对交通运输成本相对不敏感且需要依托大型航空港、铁路港,只有省会成都有天然的最好发展条件。
成都工业强,则四川工业强。当前成都在电子、汽车、装备、制药等领域是有发展基础的,但和沿海发达工业城市相比,产业链整体还不完整,很多企业在成都的生产环节仍以组装为主,上下游产业链还不够发达。
深圳、苏州等工业强市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其产业链在本市和周边城市已高度闭环,从而能够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四川工业要再上台阶,也不能只看头部企业和终端企业,还要看相关的中小企业、零部件企业和隐形冠军能否形成气候,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沉淀下来,成都工业发展会再上一个台阶,给成都平原经济区周边城市带来外溢。当然,四川工业必须以成都为龙头,并不意味着其他城市不发展工业,省内其他城市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和中心城市的产业协同,也要找准自身位置发展差异化的特色产业。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四川是重要的文教基地,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实力在中西部地区是有明显优势的,要充分利用科教资源,打通产学研一条龙的创新链路,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比例,巩固已有优势领域(电子、轨道交通、清洁能源、军民融合),形成中西部创新高地。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相较东部沿海省份,四川港澳台资、外资工业的绝对规模仍不够大,可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突出自身差异化特点,把招商引资和培育本土优势产业、丰富完整优势产业链结合起来。同时要充分利用四川和欧洲空中、陆路联系相对便利的条件,加大对欧洲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打造中欧合作示范省。
(《四川省情》 2023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