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跑出“病有所医”改革加速度——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重庆市忠县调查
忠县作为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健康中国战略主线,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驰而不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疏堵点、解痛点,有效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2018年4月、2018年11月、2019年5月三次被国务院通报表扬激励;2020年6月,“纵联横合”医共体“三通”改革经验作为典型案例入选国家《医改蓝皮书》。连续5年基层首诊率保持在70%以上、县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
一、主要举措
忠县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以“纵联横合”为核心举措。“纵联”: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分别与25家、17家乡镇卫生院组建两大纵向医共体。“横合”:横向集团化管理42家乡镇卫生院,建立人、财、物调剂使用机制。以“纵联”上联下通、提升能力为根本,以“横合”整合资源、夯实基层为依托,形成医通、人通、财通的“三通”局面,构建“人才学科下沉、服务能力提升、资源整合共享的价值医疗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上下联动促“医通”。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为龙头,推进医疗技术“纵联”。向上,与“高精尖”医院建立“医联体”,县人民医院与北京301医院建成远程诊疗中心、远程会诊1025人次,重医附一院派出72名专家到县人民医院坐诊1256天、接诊8200余人次,两家县级医院加盟市级专科联盟22个;向下,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分别与25家、17家乡镇卫生院及472个村卫生室纵向组建两个“医共体”,建成远程会诊、心电、影像、检验、病理“五个中心”,实现“基层检查、县级诊断、结果互认”。全面推开“医共体”内上下用药衔接试点工作,以6种慢病试点,收录188个药品品规,落实药品“六统一”,同时由龙头医院对基层开展远程审方,保障用药规范,审方合格率72.84%。在全县选聘具有中高级职称,涵盖医疗、护理、检验、公卫等各类别专家,组建“专家库”,对42家乡镇卫生院实行技术指导,促进技术共享、集团化管理。
(二)互派互转促“人通”。以“医共体”为平台,建立领导、医生、患者“互通”机制。一是互派骨干,龙头医院下派10名骨干挂职指导乡镇卫生院发展,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个;下派专家1856人次,坐诊2160天、手术785台次、培训医务人员8845人次;乡镇卫生院上派296名医务人员跟班学习、集中轮训。二是互用编制,重新梳理可使用总编制数(2569个)建立“编制池”,将空编名额由原各医疗单位必须空编3%,调整为在全县编制总额内空编10名作为紧缺人才引进等应急使用,其余空编纳入“编制池”实行动态调整。设立“职称库”,对中高级职称岗位进行统一管理,鼓励上级医疗机构人员调动到有中、高级职称空余岗位的基层工作,并在调入单位申报或者聘任中高级职称,在调入单位工作满3—5年后,可调回原单位且职称优先聘任。改革以来,调剂编制128个、高级职称岗位56个。三是互转病人,明确102种不轻易外转病种、100种下转病种,建立“乡镇收费、县级诊疗、上下转诊”绿色通道,下转病人2785人次,较改革前下转率提升到20%;上转病人5439人次,较改革前上转率保持在10%左右。四是共创“三名”,评选名医12名、名院4家、名院长2名,增拨105万元建立“名医工作室”5个。五是城乡一体化,结合村卫生室星级管理,启动“乡聘村用”试点,13家卫生院派驻19名村医,进一步理顺管理协调运行机制。
(三)利益联结促“财通”。以资金分配、设备调剂、项目管理为重点,构建“医共体”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建立“资金池”,每年按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收入的5%、县级医院盈余的2%提取资金,另统筹财政专项资金滚动积累,解决了乡镇卫生院“发展难”问题。二是建立“项目库”,按照规划、建设、管理“三统一”,提升项目建设质效,累计实施项目54个。三是建立医保资金“打包”机制,采取“总额控制、结余调剂”方式,将医保资金交给“医共体”管理,即“医共体”医保总额付费实行年初预算、年中调整、次年内部调剂的分配模式。2019年,对两大“医共体”共调剂医保资金892.57万元。四是建立“设备库”,统筹调配使用5000元以上医疗设备190余台件。建立增效收益分配机制,实行远程医疗、专科联建、专家坐诊、家庭医生服务等利益共享,2019年,两大“医共体”成员内分配增效收益资金281万元。
(四)党建引领促“联通”。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卫生健康委联合成立“忠县医院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联建、联评、联考”机制。配齐配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党委和纪委班子,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创新出台《忠县医共体党支部结对联建工作方案》,2家龙头医院31个党支部分别与乡镇(街道)卫生院26个党支部结对,以“五个一”活动为载体,着力从党建、业务、管理等方面开展联建,推动党建、业务互动融合发展。目前,已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2次、上党课11次、微宣讲36次、医疗核心制度讲座研讨会15次。
二、主要成效
通过“纵联”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横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以资源、技术、服务、信息、管理为纽带形成资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五个共同体”的医改目标,加速改革红利释放。
(一)“县强”。累计投资10.8亿元,按三级医院标准新建的县人民医院投入使用,新划拨给县中医院5.85万平方米业务用房并实施改扩建,新增100万元以上设备46台件。成立胸痛、卒中、创伤等“五大诊疗中心”,引进冠脉支架植入等新技术新项目100余项。引进硕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23名,培养引进高级职称医务人员138人。创建国家特色专科1个、市级重点特色专科15个、县级重点特色专科16个,疑难、危重病症救治率上升5.2%。县人民医院被纳入全国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
(二)“乡活”。投资3.5亿元完成42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争取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捐赠价值2.1亿元的设备716台件,乡镇卫生院拥有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900余台件。以提升基层首诊66个病种规范化诊疗能力、美丽医院建设、等级医院评审、中医药推动大健康产业项目等活动为载体,创建甲级卫生院2家、乙级4家、丙级1家,任家镇卫生院被评为全市“最美基层医疗机构”;建成国家级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1个、市级1个,县级特色专科6个,县级重点专科2个。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50种以上,中医馆实现全覆盖,全市精品中医馆2家,中医药服务占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66个病种首诊率25.8%。全科医生291人,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3.84名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拥有1名全科医生。
(三)“村稳”。372个行政村(社区)建有标准化卫生室472个,村医559名,大专以上学历85人,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78名,培训乡村中医药实用技术人员600余人次,每个卫生室都有1名合格村医。为村卫生室配备呼吸器等20种基本设备230套、中医康复设备500余套,健康一体机581台。村卫生室诊疗量占基层总诊疗人次20%以上,村医年均收入5万元以上。
(四)“民康”。全面落实全民医保政策,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96.03%;引进365智慧健康科技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智慧医疗管理平台,对民众健康实施全周期管理;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群众积极参与长江三峡国际马拉松、“万步有约”等赛事活动。2019年,全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1.5%,人均寿命77.26岁,高于全市0.7岁。深入实施“健康扶贫”行动,对建卡贫困群众住院医疗费超过5000元以上形成支出性贫困的,由帮扶集团给予临时救助;对新增的因病致贫人口,追溯12个月,其住院或特病重病门诊个人支付超过3万元的,按自付费用的60%给予救助,惠及39户40人,补助资金210余万元,个人最高救助达14.78万元。“健康扶贫”累计救助9.33万人次,支付救助金4674.74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