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寻乌调查中的调研方法
寻乌调查是毛泽东1930年5月在江西寻乌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的社会调研,详细考察了寻乌的政治、商业情况、土地斗争等问题。毛泽东指出,选择在寻乌开展调查,是因为寻乌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了解寻乌的情况,就能一探三省交界各县全貌。而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运用的调研方法,充分展现了其高超的调研能力,使党能够对中国革命形成规律性认识,从而推动革命的发展。
一、坚持实事求是精神,从实际出发开展调查工作
毛泽东强调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反对本本主义”“必须努力作实际调查”。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坚持实事求是精神主要表现有:第一,从实际出发确定调研内容。在洞察到当时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潮和对富农、商业问题认识不足,毛泽东主要针对寻乌的商业、旧有土地关系、土地斗争等内容展开调查。第二,坚持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决策。毛泽东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人认为富农是亲自劳动,而非剥削他人,不主张在斗争中打击他们。毛泽东通过分析富农的具体收入方式得出富农的半地主性质。在这基础上毛泽东制定了针对富农的政策。第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调研成果。寻乌调查是毛泽东比较满意的一次调查,但他仍提到,这个调查的缺陷是没有分析中农、雇农与流氓。随后在《兴国调查》中将这一问题进行补充,毛泽东通过这种持续性的调研不断检验和完善调研结果而得到新认识,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二、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将问题意识贯穿调研工作
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事物核心,看清问题本质,才能“对症下药”。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合作破裂,中国革命“怎么走”成为斗争中必须回答的问题,农村包围城市这条道路到底能不能行得通,毛泽东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深入研究寻乌的工商业兴衰过程和原因、各个阶层的生存状况及其政治态度,并将具体问题放置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加以认识。毛泽东主要对寻乌的三类问题进行调查:一是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包括交通、商业贸易、财米油盐等;二是土地斗争问题,毛泽东详细了解寻乌的土地、山林、池塘等分配问题;三是制度问题,包括山林制度、收租制度等。通过对这三类问题的分析,毛泽东对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这条道路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也为党制定适合中国革命发展的土地革命路线提供了现实支撑。
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亲身体验调查研究过程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毛泽东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强调调研是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首先,坚持为了群众。在分析房屋分配问题时,毛泽东发现有房屋借住的地主不满借住人在自家房屋生育,他提出只有将这种“临时居住”变为“占为己有”才能维护农民利益。其次,坚持依靠人民。毛泽东通过召集群众开调查会,使得他能够顺利获取第一手材料,这展示了毛泽东是依靠群众开展调研的。最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分析寻乌土地斗争时,毛泽东意识到分田斗争实际上是贫农对地主富农的斗争,党必须争取贫农,打倒地主富农。可见,毛泽东坚持从群众中来,了解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坚持到群众中去,加强了对争取广大贫农支持的认识,进而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路线与政策。这种坚持群众路线,亲身体验调研的方法,体现了毛泽东的群众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他在调查中能够深入群众、动员群众收集资料、解决难题。
四、坚持实证研究法,确保材料收集的真实可靠
为全面收集当地资料,毛泽东综合采用观察、访问、座谈会等实证研究法。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认为,了解事物的第一步就是观察。通过观察,对事物形成一般性认识,这是对事物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毛泽东通过四处观察,了解全县风土人情、经济状况等,形成了对寻乌的整体认识。第二步访问,毛泽东数次找商人、工人、游民等直接交谈,甚至对同一问题反复求证不同的人,这展现了毛泽东在调查研究时的严谨态度。第三步开座谈会,这是寻乌调查中毛泽东收集资料最主要的途径,他认为这“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办法”。为防止片面化,毛泽东很注重调查访谈对象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在主要提供资料的11人中,从年龄上看,最年长的62岁,最年轻的有23岁;从职业来看,有县委书记、苏维埃委员、商人、老师、士兵、办事员等;从阶层来看,有贫农、中农、小地主等。这种具体多样性特征组成的调查对象所提供的资料相对权威,保证了获取资料的全面性。
五、坚持多角度思维,对调查材料进行类别解析
多角度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毛泽东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寻乌的情况,他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一是阶级分析。毛泽东从阶级的角度,专门研究了寻乌的旧有土地关系,分析农村人口成分和旧有田地分配,不仅将公共地主分为祖宗地主、神道地主和政治地主三类,还对地主的政治思想倾向进行详尽分析,同时通过分析富农、贫农的社会和政治倾向,提出采取“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办法才能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二是矛盾分析。毛泽东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组成,要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和解决问题。譬如针对寻乌的小地主,他既指出了其积极革命的一面,也分析其消极抗战的一面。三是制度分析。毛泽东分别分析了寻乌的家族主义和地方主义,其核心是公禁公采的伐木制度,还说明了禁长选举制度和任职要求;又深入剖析了寻乌的土地分配制度是以乡为单位的区域标准,按人口平分土地。通过这种多角度深入的理性分析,使人对当时寻乌的剥削制度有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
调查研究是解决难题的路径,科学的调研方法则是解决难题的关键所在。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采用的调研方法为有效解决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提供了范例,对推动中国革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为期20多天的寻乌调查中,毛泽东的调查不仅直指中国社会具体实践,还精准解决中国革命的难题。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以问题为导向、走群众路线,采取观察、访问和座谈会等实证法,多角度分析等科学调研,掌握了关于寻乌县的历史、现状、城市商业、手工业和阶级关系等大量一手资料,认清了富农与地主的关系,提出了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使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路径、方法和根据地建设等问题有了更加深刻且符合实际的新认识,为正确制定中国革命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工商业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也为全党此后如何更好从实际出发开展调研工作,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和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了基本遵循。
(作者分别系四川省委党校党的建设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四川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