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为党育才初心 强化主体班教学创新
乐山市党校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守“为党育才”初心,树牢“课比天大”理念,围绕主体班教学“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积极探索实施建强师资队伍、完善课程体系、深化制度建设等系列举措,主体班教学取得显著成效。
一、强化师资共建共享,提升师资力量
按照培养一批、引进一批、储备一批、聘请一批的思路,不断加强师资力量配置,实现主体班教学“有人讲”。
一是拓展兼职教师渠道,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按照“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原则,由组织部门、市县党校层层筛选,选聘在全市各个领域有较强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业务骨干110名担任主体班教学的兼职教师。全面落实《乐山市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由市委书记带头示范到党校授课,紧扣政治理论、中心工作、政策解读等内容,以“理论+实践”为特色,推动专题讲授有深度、接地气、可实践。
二是优化教师培养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出台《支持市县级党校人才队伍建设十条政策的实施细则》,实施引进一批、培养一批、锻炼一批“三个一批”行动,着力解决市县党校师资不足、能力欠缺、结构不优等问题。通过组建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常态化开展专题学习,系统练就党校教学、科研基本功,营造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实行“导师制”“老带新”,选派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强的专家教授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专题、科研课题等进行全程指导。开展全市党校系统精品课评选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评选“干部教育名师”“教学骨干”“教学新秀”“科研骨干”“科研新秀”等,以赛促改、以评促进,激发青年教师斗志。2022年以来,1人入选四川省级党员教育师资库讲师、9人入选“嘉州社科菁英”、9人入选乐山新型智库、7人入选“双百”人才库等。
三是实现全域师资互派,构建一体化师资库。建立完善全市党校师资库,实行动态管理、市县共用,有效解决市县党校特别是县级党校编制少、师资不足、课程质量不高的问题。健全市县统筹办学机制,实现课程体系、重点班次、教学备课、管理规范“四个统一”,选派市县党校优质师资相互授课;选派9名骨干教师兼任统筹办学党校副校长、2名教授担任犍为和峨眉两个独立办学党校联系人,每月对县级党校的教学、科研等给予现场指导和帮助。县级党校之间,由东西“两翼”的犍为县委党校和峨眉山市委党校为主体,分别示范带动东西“两带”上的8个县级党校,按照“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共建共享”原则,打破县域壁垒,集聚优质师资和现场教学资源,联手办学,仅跨区县开展现场教学就达100余次。
二、构建科学教学布局,优化课程体系
围绕“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和乐山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完善主体班教学“讲什么”。
一是抓深理论教育,理论教育更加系统深入。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和首要任务,开发形成总-分-特的“1+N+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即1个总论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N个分论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系列专题,1个特色课程《铭记关怀 感恩奋进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设置“经典著作导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和“中央、省委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教学模块,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著作选读》等作为学员必读教材,通过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读书分享会等教学形式,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
二是抓牢党性教育,党性教育更加触及灵魂。坚持把党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学员把党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遵循。抓好党规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学员守住党规党纪底线,自觉用党规党纪规范言行。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道德品行教育、法治思维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引导学员提升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法纪修养、作风修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设置“四史”“党章党规党纪、道德品行和法治思维教育”“革命传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新时代党性教育”3个教学模块。
三是抓实能力培训,能力培训更加精准高效。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能力要求,提高学员“七种能力”“八大本领”,聚焦落实四川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坚持好乐山“345”工作思路和“产业强市、旅游兴市”发展战略,针对性开设《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打造中国绿色硅谷》等相关专题。
三、严控课程开发质量,提升课程品质
课程开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近年来,乐山市县党校高度重视新课程开发,严格把控课程开发质量,不断提升课程品质。
一是严审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开发流程。紧跟党的创新理论的步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业主课地位,及时更新《新专题指南》。按照“三审一讲两评”的教学新专题开发流程,各教研室不定期组织召开内部备课会,审定教学新专题的选题、教学提纲和PPT课件等,对教师整体试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姿教态、语言表述、PPT课件等进行集中打磨,经内部审定通过的教学新专题才能上校一级的新专题集体备课会。每年召开春秋两季学期新专题集体备课会,经校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的新专题才能进主体班课堂。不定期开展教学观摩,随堂“挑刺”,帮助教师发现解决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完善教学内容,改进讲授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是突出教学主题,联动开发精品路线。打破县域壁垒,按照“主题鲜明、设施完备、管理规范、展示直观、专人解说”的现场教学要求,集聚优势资源,充分挖掘乐山市域内现场教学资源的内涵价值,联手打造以爱国主义教育、脱贫攻坚奋进、文旅融合发展等为主题的精品现场教学路线3条。坚持合作共赢,明确由市县党校利用教学和科研资源为现场教学共建单位提供师资和智力支持,教学点共建单位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相应的条件和服务,形成“成都战役首战遗址”竹园烈士纪念园、“红色沫若”党性教育文创园、中国核聚变博物馆、909中国核动力研究院等现场教学点26个。
三是优化教学设计,开展多元教学方式。坚持目标导向,结合学员实际,采用“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交流研讨”“理论教育+党性锻炼+专业训练”“线上+线下”“走出去+请进来”等教学模式,不断改进课堂讲授方法,提高互动式教法比例。开设学员论坛、小组讨论、班级研讨、读书分享会、小组结构化讨论等研讨式教学课程,模拟新闻发布会、主题演讲训练等模拟式教学课程,以案说法、依法行政案例研讨等案例式教学课程,旁听人民法院行政案件庭审等观摩式教学课程,应急管理桌面推演、应对媒体训练、军训、经典诵读等体验式教学课程,着力提升教学实效。
四是增强教学合力,组建教研创新团队。整合全市党校系统教学专业技术人员力量,组建有良好教学科研基础和条件、有明确研究目标和研究方向、有切实可行团队建设计划的重点(特色)教学科研创新团队10个,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四史”教育、能力培训、经济社会发展、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基层社会治理、互动式教学、现场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形成“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教学科研共同体。实行以老带新、合力攻坚,由团队内部骨干教师“一对一”结对帮带培养青年教师,推动教研咨一体化发展。
四、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增强制度保障
紧紧围绕主体班教学质量提升实施创新工程,印发《关于实施创新工程的意见》,以精品课程打造工程、重大课题攻关工程、新型智库建设工程、干部教育名师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为载体,大力推进以“质量立校”为中心的教研咨一体化改革、以“人才强校”为核心的教师管理体系改革,更好发挥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作用。
一是搭建学科建设平台,引领团队创新发展。根据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结合教研人员的专业特长和研究方向,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经济学、法学和公共管理等5个重点学科,基本形成突出党校特色、满足干部教育培训需要的学科体系。印发《乐山市党校学科建设2021—2024年发展规划》《关于加强全市党校系统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组建重点(特色)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意见》等,构建全市党校系统大学科体系,重点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重点学科和4个重点学科,涵盖14个学科研究方向,23个重点研究领域。以教研室为主体,推动教学、科研、咨政一体化发展。
二是建设一体化教研咨,促进成果有效转化。健全教研咨一体化协作机制,注重对专题课程开发、科研课题和咨政选题的引导把关,推动教研咨一体化发展。出台《高质量成果据实核增专项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坚持科研与教学统筹规划,一体实施,以重大科研咨政课题为牵引,引导教师和学员围绕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党的建设等系列课题,到基层一线、条块部门开展调查研究,真切感知实际情况,及时提炼总结新鲜经验,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举措,让教师在教学中“接地气”,让学员在干事创业中强本领,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三是夯实课程培育机制,优化课程开发管理。印发《精品课打造工程实施方案》,围绕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中央、省委和市委重大战略部署、文化素养和领导能力提升等方面打造精品课程。制定印发《“好教材、好课程、好案例”建设的意见》《公开出版学术成果支持办法》,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立足乐山实际,及时编撰各类专题文章,编写完成《“十个明确”的乐山实践》《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工作重要论述》本土教材。通过教师“调研案例”、学员“带来案例”等方式推动案例库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
四是健全学员评价体系,完善课程反馈机制。严格落实教学质量效果测评制度,向每个班次学员发放《专题课教学测评表》,对每位教师的理论阐释、问题导向、对策分析、讲课艺术等方面进行测评,对学员反馈的意见进行汇总,并要求教师采取措施及时改正,对违反党校教学纪律的老师严肃问责。根据反馈的《专题课教学测评表》显示,专题教学效果学员测评优秀率达98.8%,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作者系乐山市委党校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