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气候变化风险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谈粮食安全离不开气候问题。当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它不仅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也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风险。随着气候变化风险的日益加剧,全球粮食安全变得更为复杂和紧迫。2023年,全球高温趋势仍在持续。近日,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宣布,今年6月的全球平均气温创下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厄尔尼诺现象近期引发的极端气候已经影响到了全球主要的水稻生产国,导致全球大米价格持续上升,并创下了11年来的历史新高。这种价格走势也反映在了我国的稻谷价格上。
作为人口大国和全球最大的粮食消费国之一,中国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温度升高、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以及其他气候变化的影响都对农业生产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负面影响。这让我们必须正视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例如,气温升高可能导致水稻的生长期缩短,影响水稻产量;降水分布不均可能导致旱灾和洪涝灾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涝、暴雨等可能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受损,甚至绝收。
那么,如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确保粮食安全呢?
首先,推广高效农业。高效农业是指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减少对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依赖。例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节水灌溉、高效施肥等技术,以减少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依赖,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推广优良品种、精准农业等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例如,推进“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以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草原保护和修复工作,以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再次,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食物观,就是要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坚持生态优先,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保育,形成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农业与食物系统。
最后,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国际合作。在研究和发展新的农业技术方面进行更广泛的合作,分享最佳实践,共享资源和知识。同时,在政策层面进行合作,通过国际条约和协议,共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
(《四川省情》 2023年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