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营企业发展”
陈 清: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构建“有效市场”,创造民营企业发展的广阔空间。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必须坚持市场导向,推动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面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破除民营企业在获取资金、土地、人才、信息、科技等生产要素方面存在的障碍,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非禁即入”制度,建立市场准入壁垒投诉和处理回应机制,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为民营企业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建立健全政务失信记录和惩戒制度,将机关、事业单位的违约毁约、拖欠账款、拒不履行司法裁判等失信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让民营企业敢闯、敢投、敢担风险。
打造“有为政府”,提振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底气。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必须强化“政府主责”,不断强化政策供给、法治保障和政务创新。聚焦融资、引才支持和用地、用工、用能等民营企业发展要素保障,精准制定实施各类支持政策;全面落实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规划、标准的制定和评估机制,推动各类政策迭代更新、横向集成、纵向联动,让涉企政策红利直达企业。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统筹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全力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让企业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办事更便利。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法规制度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涉企纠纷解决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推动民营企业将法治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加强内部治理,推动建设法治民营企业、清廉民营企业。
培育“有成企业”,增强民营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必须突出“企业主体”,引导民营企业持续修炼内功、改革创新、传承发展。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抓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机遇,顺应绿色化标准化集群化趋势,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上下功夫,自觉走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强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引领,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家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实施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促进计划,支持帮助民营企业家实现事业新老交接和有序传承。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完善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点民营企业机制,形成政企同心同向、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
建设“有容社会”,营造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要大力营造主旋律强劲、正能量充沛的社会舆论环境。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重大贡献和特殊地位,坚决抵制、及时批驳质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否定和弱化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和做法,及时回应关切、打消顾虑。探索建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自觉担负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争当发展的实干家和新时代的奉献者。大力宣传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主动讲好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故事,营造重商、尊商、安商、护商的良好氛围,助推民营企业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拓展新空间。
(《人民日报》 2023年8月23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课题组:促进民营企业平等准入的思考和建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平等准入包括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地进入市场,也包括进入市场后平等地获取市场机会。近期的企业调研发现,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民企进入市场不平等的现象,同时企业反映市场机会获取不平等是当前更加突出的问题,对平等获取市场机会的要求更加迫切。产生市场准入不平等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包括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要素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不到位,以及多种因素导致地方政府及公职人员对国企的偏向等。建议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市场准入相关和配套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大力清除公共部门投资和采购中歧视民企的各种做法,为民企参与地方基础设施投资、数字政府建设等创造条件。
(《调查研究报告》2023年第111号)
娄飞鹏:提升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水平
要出台并落实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货币政策在利用总量工具保持流动性总体合理充裕的同时,推出支小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减息支持工具、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金融监管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法治化开展无还本续贷,为民营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等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后续金融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政策,金融机构也需要在支持民营企业的过程中用好用足政策空间。
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自身的优势潜力。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需要各类机构共同努力,在全面梳理绩效考核、业务授权、尽职免责等政策安排,优化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激励机制的同时,各类金融机构需要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优势。银行业要创新金融产品,做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不断提升民营企业贷款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保险业要发挥自身长期低成本资金优势支持民营企业中长期投资,为民营企业做好保险服务。证券业要积极服务民营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需求。通过这些措施,让支持民营企业的“三支箭”同步发挥作用。就当前的情况而言,需要重点关注民营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
此外,要有效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服务效率。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因为经营财务数据透明度较低,缺少合格足值的抵质押物,在获取外源融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基于数字技术发展的数字金融在解决民营企业信息透明度低和抵质押物不足值方面优势明显。对此,需要金融机构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好数字金融服务,全面深入发掘民营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强化对民营企业支持的针对性,提高金融产品创新效率,降低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获取成本,完善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风险管理,让企业可以有效获取质优价廉的金融服务。
(《经济日报》2023年8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