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的“五多五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在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热潮,调研氛围日益浓厚,但要警惕各类形式主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五多五少”,保障调查研究走深走实、高质高效。
一是多走随机路,少走推荐线。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谈调查研究》一文中强调,领导干部在调研中要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但现在有一种不良的调研倾向,提前下发调研内容,事先设定推荐路线,反复进行调研预演,甚至找好配合人员,把向调研组说什么、做什么都编导妥当,只等调研组下来按照“剧本”出个场、照个相、作个秀,牵着调研组的“鼻子”看一看突击形成的应急式成绩和亮点,听一听演练讲述的模板式心声和期盼,短板与问题被遮盖得严严实实,调研行程看似满满当当,调研效果却脱离实际。这种规划式调研不仅让基层疲于应付、劳民伤财,也让调研组来而无果、无功而返,失去了调研的意义。调研要有实效,就必须打破常规,把握调研主动权,直接到一线看没有准备和修饰的地方,听没有编排和预演的民声,才能搜集掌握没有过滤和筛选的第一手鲜活资料,对真实情况了然于胸。
二是多访穷亲戚,少登富家门。调查研究要直奔问题去,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但长期以来有一个思维和行为惯性,喜欢扎堆到经济发达地区或有成绩亮点的地方调研,所看皆为光鲜漂亮之面,所听尽是顺耳悦人之言,所得调查研究结果必是各方面形势一片大好。一域之形无法代表全局之势。要推动协调发展,在调研对象的选择上要有所侧重,对于各方面发展较好的地区和部门可适当减少调研频次,重点总结梳理先进经验,督促工作进一步做深做实。对于发展不足、经济落后、实力弱小的地区或单位,要经常去调研,帮助理思路、出点子、找出路,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为推动发展积势能、添动能。同时,调研组人员组成要统筹兼顾,抽调发展好的地区或部门人员与落后地区或单位人员交叉调研,便于面对面传授经验、发现问题、直视差距、寻找对策,更有力有效地推动落后地区或单位高质量发展。
三是多下马观花,少走马观花。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因此,调查研究必须求真务实。但在一些调研中,“车程两小时,调研五分钟”的有之,乘车观光逛一圈的有之,“摆架子”“做样子”的有之,这类调研走马观花、空字当头、脚不沾泥,根本不能好好地实地了解情况。调研要求真务实,必须预留充足时间,沉心静气,弯腰蹲身,把麻雀剖透,把样本做实,全方位调查了解情况,全系统研究工作思路。调研要求真务实,调研内容不能贪多求广,贪多嚼不烂,事多看不透,调研内容要突出重点、直击要害,通过一次或数次调研,能解决一些关键性的重点难题。调研要求真务实,调研目的性和导向性必须明确,要奔着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而去,要出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调研成果。
四是多听下面说,少作大讲话。调研不是宣讲,更多的是倾听,不要一到基层就发表长篇大论,高高在上,作与调研无关的指示,更有甚者讲话结束就拍拍屁股走人,把调查研究变成了指导检查工作,让基层干部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要搞好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放下身段、扑下身子,到群众中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重点倾听基层同志介绍情况、反映问题、提出诉求,打消基层同志顾虑,到群众家去坐坐板凳、唠唠家常,让其敞开心扉,愿说真心话,敢讲问题、多讲问题、讲真问题,这样才能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五是多刨问题根,少捧成绩花。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调查研究不仅要聚焦问题短板,还要深挖背后根源,提出好的意见建议。讲成绩,不能片面追求经验、盲目夸大成效、刻意彰显功劳,而要客观地讲、实事求是地讲,把好经验、好做法提炼出来,推广起来。看问题,不能泛泛而论、停于表面,而要在掌握大量、真实、全面的客观事实和具体数据后,对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注重刨根问底、追根溯源,力求精准地找到问题本质所在。提思路,调研要把基层的情况、群众的呼
声真实地反映上去,敢于把具有代表性的突出问题原原本本地体现在调查报告中,在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中找到解决难题的金钥匙,以提出既符合规定,又切合实际的高质量意见建议。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还是关系党的成败和人民事业的重大问题。调查研究必须求实戒虚,求真戒空,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理清思路,最终收获分析问题的根据、解决问题的底气。
(作者系广安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小平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