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在共建、共创、共享中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 郭 玲 张立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场彰显着共同富裕的完整意义,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表征着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精神文明风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但受制于公共文化客观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精神生活滞后成为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的主要因素之一,区别于物质生活领域的外显性和制度化,精神生活领域更具有内隐性和个体性等特征,需要通过在实践层面建构共通的政策话语体系,将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力量整合到统一的协调治理框架体系进一步解决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即通过“共建—共创—共享”模式促进共同富裕动员机制和价值目标的实现。

一、源与流:“共建—共创—共享”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共建—共创—共享”作为一个完整的话语体系,三者相辅相成,分别从主体、方式、目标三个维度体现了共同富裕基本要素的构成和内在逻辑。共建强调发展动力,是共创共享的基础和前提;共创强调形式创新,为共建共享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共享强调结果分配,不断激发各主体参与共建共创的热情。

其一,“共建—共创—共享”统一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立足新时代的新论断,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共建—共创—共享”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体实现路径。立足共建调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立足共创提供更多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更高层次的发展需要。立足共享让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于民,三者都统一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向。

其二,“共建—共创—共享”路径契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需要。随着人类历史越向前推进,精神生活富裕程度会逐渐成为衡量文明水平的关键因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达到了物质生活上的“量”,而当前,我国精神文化产品总量与质量均无法满足我们实际发展所需,精神层面的丰盈与富足仍存在很大发展空间。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无法脱离精神领域,如何通过多元主体构建覆盖全面、共同享有的精神文化发展格局是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精神生活现代化的必然路径。

其三,“共建—共创—共享”理念契合了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的改革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主在强调资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注重供需均衡及分配均衡的问题。“共建—共创—共享”从主体多元化、主体与对象双向互动及分配三方面出发探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通过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来扩大供给张力,通过畅通供给主体与受众群体的互动渠道来促进供需均衡,通过构建分配机制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分配,有利于构建更加高效、优质、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根与本:精神生活“共建—共创—共享”的现实逻辑

新发展阶段上,精神生活“共建—共创—共享”有利于站稳人民立场,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更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之要。

一是贯彻人民立场。精神生活“共建—共创—共享”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共产党人根本价值目标和价值原则的体现。精神生活 “共建—共创—共享”无论是从主体层面、方法层面还是目标层面都将人民放在首位,共建的力量来自人民,共创的智慧出自人民,共享的成果为了人民。“共建—共创—共享”路径的每一个落脚点都在人民,体现对人的需求的关注,注重人的现代化。这既是共产党人在新发展阶段的新使命和新担当,也是共产党人百年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的诠释与深化。

二是切合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精神生活“共建—共创—共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合乎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需要,是共同富裕理论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的细化与延伸。步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 因此要在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基础上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在追求物质财富富足的基础上更强调精神状态的丰盈,而推动精神生活“共建—共创—共享”则是对“不平衡不充分”的精神生活现实发展状况的时代应答。

三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精神生活“共建—共创—共享”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充分发展的新要求。在这个阶段,能不能实现二者的共同富裕关系着党的长期执政,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实现。精神生活“共建—共创—共享”作为共同富裕的现实发展方向,有利于推动人民精神生活迈上新台阶,有助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积极主动的精神力量。

三、启与思:精神共同富裕“共建—共创—共享”的实践逻辑

以共建共创共享的实践方式扎实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共建保共享,以共创促共建,通过三者的有机互动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其一,立足共建:加强精神文化阵地建设。共建发展理念的实质是供给主体的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供给主体单一、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不健全和公共文化场所设施不齐全等问题。首先,要倡导建立以政府主导,企业、公民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供给体系,实现供给角度的结构优化,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其次,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普惠性文化服务,通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清单制,明确国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与底线,为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依据,为人民基础精神文化需要保基本、兜底线。最后,推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提升人民精神生活、丰盈精神世界提供坚实有力的阵地支撑。

其二,立足共创:扩大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共创发展理念的实质是供给质量的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指的是人民群众追求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关注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等软性需求。因此要提供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更高水平的需求。首先,创新供给内容。要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寻找创作源泉,加大培养培训力度,着力培育高水平创作人才,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公共文化产品的更新迭代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其次,创新供给形式。搭建数字化的参与平台,依托“文化+科技”的融合,以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营造“线上+线下”双平台和双通道,开展“云服务”,推动文化服务内容形式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

其三,立足共享:统筹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共同富裕就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践履。首先,针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和结构布局不合理问题,要尝试建构公共文化服务初次分配、再分配及三次分配相协同的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文化资源由城镇向农村延伸和倾斜,健全城市支援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下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落差。其次,针对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明显的问题,要以制度化建设来调节公共文化产品区域分配不均的结构性矛盾。加大对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财政投入和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力度,推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当前供给模式单一的状况。最后,针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缺失的情况,要提质完善“流动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逐步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范围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拓展,努力让流动人口拥有在常住地便捷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语境,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必然的路径选择。新征程上,通过“共建—共创—共享”的同步发力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赋能,为人的物质精神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助力,有利于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作者分别系四川省委党校20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四川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