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水拍云崖暖——从巧渡金沙江谈对党忠诚
1935年5月,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天险,由滇入川北上。一句“金沙水拍云崖暖”高度凝练地概括了金沙江湍急的流水、两岸高耸的悬崖峭壁和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的喜悦之情。渡过金沙江,中央红军终于完全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重新获得军事上的主动,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
一、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制胜之理
巧渡金沙江,“巧”在战略谋划运筹帷幄的智慧、战术执行高效有序的勇气,其根本前提是全体红军指战员坚决服从党中央的领导、坚决执行党中央下达的任务,本质上是对党忠诚的集中体现。
一是党中央在战略布局上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红军抢渡金沙江取胜的关键要素。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的“得意之笔”,深刻指出“四渡赤水之战的终点,不在乌江、北盘江,而在金沙江!”从战略部署上看,党中央审时度势,以决胜千里的胆略、勇气和决心谋划渡江大计。从遵义会议提出“北渡长江”计划以来,四渡赤水和巧渡金沙江形成了前后贯通、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的整体,四渡赤水的目的是全军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入川北上;而巧渡金沙江的前提是迂回穿插于川滇黔边境,巧妙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从战略统筹上看,中央红军佯攻贵阳、奔袭云南、威逼昆明、南渡乌江、智夺渡口,这一系列军事行动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确保红军避敌锋芒,直奔金沙江。在部署威逼贵阳的作战行动时,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从战术安排上看,中央红军分三路进入云南,加上在北线执行声东击西任务的红九军团,总体上分四路向金沙江靠拢。四路红军先后攻占了禄劝、武定、会泽等县,拔掉了金沙江南线的“钉子”,从而保证了渡江侧后方的安全。
二是红军指战员在渡江过程中上下一心、团结有序。严格遵守渡江纪律是红军成功抢渡金沙江的重要保证。3万人马要依靠6条木船在有限的时间顺利渡江,必须有缜密的组织、严明的纪律、密切的配合。为此,中革军委成立了以刘伯承为总指挥、陈云为政委的渡江司令部,专门负责协调指挥渡河工作,并颁布了《渡江守则》。各部队到江边之前,就将渡江纪律熟记于心。到江边之后,就地待命,听到号音方能前进,依次渡河。每只船都标有号码,规定了装载人数及担数,标明了座位次序。指挥部根据船只装载量,命令对应人数到渡口沙滩上等候,依序登上指定船只,不得有争先恐后的现象发生。每只船除船夫外还有一位船上“司令员”,船中秩序必须服从该司令员。即便红军高级首长也必须遵守渡江纪律。陈云后来分析渡江成功的原因,一是“南京军、滇军中了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之计”;二是“红军之渡河技术,有极好的组织”,“红军之渡金沙江为自离江西以来,最险亦最得意之事”。
三是当地船工不顾疲劳、连夜摆渡给予红军全力支持。毛泽东同志说,老百姓的支持就是最大的妙计。长征过程中,红军沿途开展宣传动员工作,老百姓认识到红军是“干人”的队伍,从行动上支持红军。为了帮助红军尽快渡江,沿江37名船工打破“金沙自古不夜渡”的规矩,在暗流涌动的江面上连夜摆渡、奋力划船,历时7天7夜,帮助红军安全渡过金沙江。中央红军渡江北上后,皎平渡的船工们还传唱着《想红军》的歌谣:睡觉做梦想红军,红军个个笑盈盈;亲亲热热叫老板,和我就像一家人;打倒土豪分田地,帮我穷人挖穷根;醒来不见亲人面,眼泪汪汪喉咙哽。
二、巧渡金沙江充分彰显了红军指战员的忠诚底色
马克思指出:“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对党忠诚,是长征精神的鲜明底色。红军巧渡金沙江的胜利,其背后是对党忠诚的坚实支撑。
对党忠诚体现在文化传承。从历史维度上看,对党忠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忠诚观高度契合。忠诚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中国古代就有“君子行必忠义”的忠诚观,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忠诚既是基本的道德品质,也是崇高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强调对党忠诚。党的一大在制定第一个党纲时,规定申请入党者必须是“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党的二大制定的第一部党章规定,申请入党者必须“承认本党宣言及章程并愿忠实为本党服务”。“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诠释了对党忠诚的含义。金沙江畔,3万红军临危不惧、快而不乱、有条不紊,用实际行动弘扬了忠诚担当的价值观,践行了相信党、忠于党的庄严承诺。
对党忠诚体现在信仰坚定。从理论维度上看,对党忠诚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动体现。长征是一次理想信仰的伟大远征。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红军就是凭借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走向中国革命的新起点。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成果,是坚定理想信念的伟大胜利。西方传教士薄复礼随红军长征18个月,亲眼见证了红军顽强的斗志与毅力,逐渐认识到支撑红军的共产主义信仰,认为“红军是共产主义者,信仰列宁与马克思主义”“要建立另一种频率和形式的‘苏维埃’”。心有所信,方能远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红军始终不放弃革命理想、始终发扬现实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的强大精神力量。尽管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惊涛拍岸,国民党追兵一路跟随、险象环生,广大红军指战员毫不畏惧、分兵作战、英勇斗争,最终迎来了渡江的有利局面。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鼓舞着广大红军指战员正视困难、披荆斩棘、勇毅前行。
对党忠诚体现在行动紧随。从实践维度上看,对党忠诚就是对党的领导的高度信任和坚决服从。无论历史条件如何变化,忠诚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对党忠诚最终要落实到听党话跟党走的实际行动上。毛泽东在总结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时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遥远、其险峻、其艰难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广大红军指战员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将忠诚之心融入忠实之行,投身长途征战、辗转奔袭的“滚滚洪流”。忠诚源于信任,信任源于认同。“金沙江水浪滔滔,红军意志比天高。”只有坚定不移相信党的领导,才能团结一致跟随党的步伐、坚定不移执行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以一个整体的力量、以大无畏的精神抗敌,战胜所有艰难险阻。
三、新时代铸牢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与崇高的价值追求。回顾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正是因为对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广大红军指战员才能在这条鲜血铺就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取得了长征的最终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新时代,要始终把对党忠诚摆在首位,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人“忠诚”的内涵要求,做思想上的虔诚信仰者、政治上的坚定拥护者、行动上的忠实践行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用实际行动淬炼政治品格、铸牢对党忠诚。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