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以高质量“文化载体”推动优秀地方文化“活化焕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心得体会

◇ 谢 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赓续中华文脉,构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元市翠云廊、德阳市三星堆博物馆考察时,对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提出重要要求。他强调:“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古树名木、文物古迹,亦或非遗传承、诗词文章,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浓缩、文明的结晶,蕴含着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载体”是文化之所以留存、之所以传承、之所以动人的媒介,总书记多次借文物、古籍、文学、艺术等“载体”阐释文化传承发展的要领。这启示我们,传承发扬地方文化的关键在于找好载体、用好载体、创造载体。

一、推动文物保护修复,让地方文化焕发新生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文物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明,积淀地方文化,讲述地方故事,是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创作源泉,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要赓续地方文脉、发扬地方文化,必须要保护好、修复好地方文物。“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于金堂而言,我们必须以敬畏之心,下细致功夫,做长久之功,加大对云顶石城遗址、三学寺古迹、大成殿、禹王宫等文物的保护利用,进一步深挖金堂历史文化底蕴,着力以历史文化塑造自信、以文化自信凝聚人心。

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让地方文化引领风尚

创新创造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路径,新时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催生了文化创意产业,文创产品成为新的“文化载体”。因此,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繁荣地方文化的新方法。将地方文化与影视传媒、流行音乐、时尚设计、环境艺术等深度融合,植入短视频、工艺品、生活用品、服饰家具之中,让地方文化进入生活、变成时尚、创造价值,从而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让地方文化得以传承发扬,甚至引领风尚。比如金堂企业——金笛服饰的蜀锦文创产品曾亮相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广泛吸引了人们对蜀锦文化的关注。但同时,通过文创产业发展地方文化,让传统文化进入市场,应处理好义利关系,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避免为了迎合市场一味媚俗,将文化“活用”变成“烂用”。

三、促进文艺创作繁荣,让地方文化浸润人心

文艺作品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文艺繁荣发展直接体现了文化创造能力。许多地方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态,比如金堂的川剧座唱、高台狮子等。而文学作品则是一种具象化的文化形态,不断创作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文艺精品,就是对地方文化的发扬和延续。“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当下,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持续改变着文艺形态,带来了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文艺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根本方向的前提下,也要努力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探索新的文艺类型,不断推动文艺创新,更好地承载和传播地方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地方文化也一样。不论何种“文化载体”,其本质上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立足于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为人民提供价值引导和精神引领。只有做到不负时代召唤、不负人民期待、不负强国使命,才是“高质量”的体现。只有锻造出高质量的“文化载体”,才能真正推动优秀地方文化“活化焕新”。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31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学员,现任成都市金堂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