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内在逻辑

白 林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理论主张和实践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就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问题是旗帜问题,是方向问题,是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号召。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巩固不是一劳永逸的,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就不能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就不能持续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就不能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机遇再上台阶,就有可能丧失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价值逻辑

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崇高的理想,不仅要解放无产阶级,而且要解放全人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宣言》中这样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更把“自由人联合体”作为人类的终极科学理想,“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类共同体告别了人类社会的低级形态进入的高级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是人类经过“物的依赖”“人的依赖”阶段之后进入的真正人的自由个性实现的形态。凡是崇高的事物普遍具有引领性,马克思主义就具有引领功能,能引领社会历史穿越时空,在很多个社会历史阶段都具有指导能力,在相对低级的社会历史阶段具有指导能力,在相对高级的社会历史阶段还具有指导能力;在事业顺利发展时具有指导能力,在事业遭受挫折时仍具有指导能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理论特质的科学真理思想体系,强调对事物本质及其内在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是批判地继承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创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科学”,是建立在两块基石之上的:一个是唯物史观,一个是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结晶,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客观依据。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再次,马克思主义是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的理论,指引着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讲清楚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命运,讲清楚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最后归宿,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思想武器,是“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创立后,世界发生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苏联改变了世界格局,二是中国革命成功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并通过70多年发展,坚定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取得的大量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正持续深入地影响改变着世界。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促进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开放性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随实践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正因为马克思主义 “活”的理论和人民的理论的特质,所以它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探索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现实逻辑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需要。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中国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道路,并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取得了极其重要的成就。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直面问题,围绕解放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课题,进行深入探索,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充实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历程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理论的突破,带动实践的飞跃,实践的发展,推动理论创新,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具体问题上又不拘泥于既有论述,而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断解决问题。

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理论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坚持,以及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从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的反映,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基础上,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实践的理论升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精神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头在马克思主义,活水来源于后继者的实践创新,是党和人民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智慧。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具有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源源不断提供着伟大精神力量。

再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引领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在曲折中发展前进,既有辉煌的成绩,也遭受了严重挫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教训,其中核心一点就是,放弃或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导致亡党亡国。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第一个一百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成救国大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兴国大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富国大业。中华民族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征途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世界瞩目,当世界投来关注的目光之时,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马克思主义的初心使命,提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意同世界分享中国成功的经验,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期刊社)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