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由《长安三万里》说高适

宋 艳

这个夏天,除了滚滚来袭的热浪,还有电影《长安三万里》带来的大热。那一帧帧精心制作的画面,让我们梦回大唐,感受了那些绝代诗人的风采。其中,作为电影中 “第一视角”的高适(?-765),尤其值得一提。

高适,官至左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在唐代诗人中封侯唯此一人,所以史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少年的高适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大约20岁的时候,他来到长安寻求进身之路,但曾经显赫的门第早已落败,无人对落魄的他感兴趣。无奈,他来到了宋州(今河南商丘),一边学习一边种地,积蓄着崛起的力量。听闻幽燕边境爆发战争,他仗剑走燕赵,准备大显身手建功立业。在那里,他虽没上战场亲手杀敌,但边塞壮丽的风物开启了他的灵感,一首首雄浑的诗作奠定了他边塞诗人的盛名。可惜,恒州刺史韦济以及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祎等权贵,对他投赠的诗歌毫不在意,他的“干谒”再次无疾而终,高适不得不于3年后打道回府。他回到宋州遇到了李白和杜甫。这三位不得志的年轻人,惺惺相惜,一起纵情山水,饮酒赋诗,引为知己。但高适胸中有丘壑,腹内有乾坤。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一诗中,他回顾自己的坎坷遭遇,用“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表达了他的理想抱负:永远以拯救平民百姓为目标,谁说这会犯法招祸?

然而要想实现这一理想,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只能步入仕途。所以735年,高适来到长安参加科考以期打开命运之门,怎奈老天依然不垂青于他。科考不顺,但他依然有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在《别董大其一》中,他写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朋友不要气馁,只要有才能就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在未来人生道路上定会遇到知己。这既是对朋友的宽慰,也是自勉。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心与坚持,当他的《燕歌行》传遍大唐,被人争相传诵时,命运有了转机。睢阳太守张九皋被他的才华所吸引,举荐他去考有道科。早已至不惑之年的高适终于进士及第,得到了人生第一个官职——封丘县县尉。然而,这一职位并不能施展他的才能。3年后他来到河西,在节度使哥舒翰幕下任职,逐渐成了哥舒翰的臂膀。755年安禄山发动兵变,哥舒翰负责镇守潼关,高适随之升为左拾遗,后转监察御史。潼关失守后,高适追上仓皇出逃的唐玄宗,呈上了《陈潼关败亡形式疏》。唐玄宗很欣赏他的政治军事才能 ,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并辅佐太子李亨。随后,高适在抵制诸王分镇、防范永王李璘谋反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中高瞻远瞩,屡建大功,受到了唐肃宗的重用。职位的升迁,仕途的平顺,并未改变高适的初心。“救苍生之疲弊,宽陛下之忧勤”,是他在《谢上剑南节度使表》中写下的心迹;“累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是《旧唐书·高适传》对他的记述。

再说《长安三万里》,虽有许多艺术虚构,但高适的人生经历符合历史真实,所体现出的精神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有观众说,人生的不顺常常让人感到迷茫困顿,但看完电影觉得高适的人生际遇与选择对自己很有启发,让人有了“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乐观豪迈。我想,这便是观众与电影创作者的共鸣吧。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