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入学习研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理论基础及实践要求,有助于我们切实增强把握时代脉搏、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二者结合的历史必然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只有扎根于中国具体实际这片沃土,在本土文化的滋养下,随着实践不断丰富、发展,才能绽放出耀眼光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必然要与其相结合,形成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符合中华民族文化特性,符合人民群众习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马克思主义要时代化,就是要立足于时代的具体问题,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科学回答时代课题,而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蕴含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理念和思维,能为新的时代问题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
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储备了大量的经典著作,是我们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有的内容则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观点方法加以取舍。如近代思想家魏源的著作《默觚》中“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关于知行关系的论述,“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关于矛盾关系的论述等,对我们的哲学思考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但其“阴辅王教”“心为天君,神明出焉”等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时代发展和人民之需,应予以摒弃。所以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运用其发展辩证等观点方法,去批判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高楼大厦在中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经济的复兴,更需要文化的复兴。二者的结合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实现文化复兴。随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中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许多国家开始自发地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二者结合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评价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四种特性,而这四种特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如《礼记·大同》中描述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社会;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荀子提出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朴素唯物观点;《诗经》中阐释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辩证发展思想等,都高度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度契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能够迅速引起人民的共鸣、普遍为人民所接受,并最终成为我们党根本指导思想的重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互补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毕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当时不合理的旧世界,构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世界,并构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通过改变世界走进共产主义从而实现人自身的解放和自由。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注重对自身的改造去影响世界,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由外到内的力量,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是由内到外的力量,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关于个人修养的思想,《论语》中“为政以德”“政者正也”关于从政之要的思想,《申鉴》中“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关于制度管理的思想,都体现了由“己”出发,通过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从而达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目的。两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侧重“改造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侧重“改造自身”,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
二者结合的实践要求
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要坚决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拥护党的领导,坚决抵制西方“宪政民主”“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错误思潮影响;要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善于从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抓住主要矛盾,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弘扬和传承自身文化中更加自信,在吸纳和借鉴外来文化中更加自强;要培养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充分运用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立身处世的道德理念;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洋为中用”,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深入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充分认识其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重要意义;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的深层逻辑,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学深悟透的基础上,内化到心灵深处、落实到具体行动、运用到日常工作,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眉山市丹棱县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