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三个务必”深刻领悟其理论基础、价值意蕴与实践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三个务必”是基于党所处历史方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提出的重要论断,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刻的价值意蕴和实践意义。
一、“三个务必”的经典传承和国学渊源
(一)马列主义经典的相关论述。马克思《资本论》中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经成立便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建党初心和历史使命。马克思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一蕴含着斗争理论和哲学思想的论断,强调目标只有在艰苦奋斗后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搏劲头和奋斗精神,坚守初心,践行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共产党宣言》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矛盾和风险无处不在。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局面。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精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等思想精华,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党的优良传统。“上善若水任方圆”“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等,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早已随着历史的推移融入民族血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富有斗争精神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斗争史。既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斗争风骨,又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担当,彰显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观。
(三)毛泽东思想的相关论述。在党与人民的关系上,毛泽东认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在《矛盾论》中指出“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进一步强调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三个务必”的中国革命建设重要实践和经验积累
(一)革命年代重要实践和经验积累。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确定为自己奋斗的纲领,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国家大义和人民立场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使命,放弃个人私利,维护国家公义。“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法宝。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党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从未退缩,无数革命先驱和仁人志士为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不懈斗争,用生命诠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建设时期重要实践和经验积累。邓小平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伟大成就。党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稳固的思想基础,确保党和国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党破除难题,取得胜利的关键。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无畏气概,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意志,在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下掌握斗争的主动权。历史再次证明,党在建设时期始终坚持的人民立场、创业精神和斗争品格,是伟大而且正确的选择。
(三)新时代重要实践和经验积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意要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从疫情大考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护佑每一个生命,到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如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始终如一。“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化忧患意识,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为我们朝着伟大目标奋勇前进提供坚强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三、“三个务必”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三个务必”是当代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创新,蕴含人民观点、使命任务、斗争理论和哲学思维。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蕴含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广泛凝聚为人民服务共同意识。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开展伟大的社会革命、变革和实践,取得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阶级立场上,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性质。“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党永葆生机的重要法宝和政治本色。新时代新征程,全党更应该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斗争”去实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党面对困难挑战的基本姿态,更是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法宝。新时代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应该以斗争精神顺应社会变革需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才能掌握历史主动,以变应变、以斗止斗,发挥历史唯物主义的能动性。
(二)“三个务必”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实践进程。
初心使命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前进方向和不懈动力。敢于自我革命是党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共产党员牢记初心、践行使命的内生力量。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伟大复兴任务之重,新征程面对前所未有的矛盾考验和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必须牢记初心使命、保持政治本色,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才能保证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党的自我革命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现在更加需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对新时代“四大考验”和“四个危险”,我们党更应该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发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
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底气和勇气,是因为党将人民时刻放在心上,心中只有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面对考验,更应该正视问题、刀刃向内,敢于同一切“敌人”作斗争;更应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更应该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三)“三个务必”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托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当前,中国发展面临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深刻变化,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各种风险挑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不断增加,“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全党上下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坚持为民宗旨和群众情怀,坚定不移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前进。面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一系列错误思潮和不良风气的冲击,我们必须“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激励我们党矢志不渝坚定正确斗争方向,磨砺顽强斗争意志,增长过硬斗争本领。昭示全党同志新征程上自觉加强斗争历练,淬炼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品质,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无畏气概,以“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让我们党在波诡云谲的世界局势下牢牢掌握主动权。
“三个务必”是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提炼升华,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的“常青之道”,让我们系统认识党对未来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底线思维、人民立场和责任担当。我们唯有坚持“三个务必”,才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奋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作者单位:汉源县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