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乡融合发展”
张蔚文: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短板,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支撑
县域经济涵盖国民经济的一二三产业,县城是县域的要素集聚平台和重要发展引擎,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随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县城在承接人口和产业转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为扩大县域消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目前,我国一些县城在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短板,阻碍着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融合持续推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加快提升县城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以现代化基础设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共同富裕提供新动力。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处理好县城与县域的关系,更好发挥县城对乡镇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着眼于提升县城的要素和产业集聚功能,积极引导县域特色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集聚,增强县城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着眼于更好发挥县城对乡镇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推进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等产业平台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带动乡镇发展。
处理好县城与区域的关系,推动区域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分类探索区域协作方式,推动区域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协调联动,引导县域经济发展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格局。对处于中心城市周边的“卫星县城”,可引导其主动融入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格局,承接中心城市的非核心功能疏解,探索基础设施一体化协作机制;对于不在中心城市辐射范围但产业基础较好的“专业功能县城”,可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设施上下功夫。
处理好加法与减法的关系,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化发展。一方面,加快补齐关乎国家安全和民生保障的基础设施短板。如加强防灾减灾、公共卫生等应急设施建设,提升县城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和应急防御能力。另一方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化、精细化发展,盘活闲散资源资产,更新改造老旧设施和低效设施,整合智慧化设施,减少与县域经济发展长期需求不符的基础设施投入。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多元投入。发挥好政府作用,通过政策性资金专款专用等方式,集中保障重大民生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的要素和资金需求。加快推动基础设施竞争性业务向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开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和准经营性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探索新型投融资模式,为补齐县城基础设施短板提供资金支持。
(《新型城镇化》 2023年第11期)
王晓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更加注重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坚持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统筹县域、乡镇、村庄规划,既彰显特点特色,又体现整体协调,一体化推进,梯度配置县乡村公共资源,促进城乡功能互补。
二是更加注重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持续加强乡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加快教育、卫生、体育、文化、养老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和人居环境舒适度。
三是更加注重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美乡村不仅美在居住环境,也美在发展产业。各地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发挥三产融合的乘数效应,着力建园区、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完善产业发展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是更加注重引导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流向乡村,让产业链在乡村纵向延伸,使乡村在功能上横向拓展,加速融入城乡经济循环。
五是更加注重构建城乡治理新格局。坚持把乡村治理作为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抓手,强化党建引领,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通过数字化赋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善治格局。
(《人民政协报》 2023年11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