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数字赋能传统技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罗 凯

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动力的发展模式,是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载体的发展模式。近期,在四川省委党校的精心组织下,第31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为主题展开了学术研讨。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既是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难题,也是未来科技创新体系的根本方向。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必然要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能够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和协同壮大。产业发展能够为科技创新指明方向,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未来必须加快构建以产业发展需要为根本目标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明确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方向,让整个科技创新体系能够为破除产业发展瓶颈、提高产业发展技术、增强产业发展能力等目标作出实质性贡献。

一、立足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需求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四川传统技艺非遗是优秀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数字技术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场域、新渠道,实现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融合与优势互补,赋能非遗文化产业振兴,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持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二、展现传统技艺美学内涵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加大传统技艺文化产业振兴发展力度,展现中华传统技艺美学特色、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从而提升大众认知。其次,拓展其数字化开发与传播途径,为传统技艺数字库构建、云端平台搭建、互联网交互发展夯实基础。最后,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思维、方式融合,继承传统民族工艺文化,在新时代的时尚大潮中展现中国传统美学力量。

 三、传统技艺非遗传承与数字赋能促进文化产业振兴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资源数字化到生产数字化再到传播数字化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提出新要求。聚焦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核心驱动的数字技术,通过赋能中华传统文化优势资源要素的内在机理,打造数字赋能传统技艺的“数实融合”发展平台,促进传统工艺振兴、文化产业升级和文旅融合。搭建数字赋能四川传统技艺非遗文化产业振兴基本理论框架,构建数字化非遗传承与文化产业振兴实施路径,并使艺术、科学、技术相互促进,发挥现代数字艺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构建数字赋能四川传统技艺非遗文化产业振兴机制

以文化市场导向为依托,以四川地域特色为落脚点,利用虚拟现实、数字图像处理、数字交互技术等手段,通过集成和拓展各级政府、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传承人各主体共同的利益与价值追求,协同各主体管理制度和资源技术,从而构建规划引领、资源共享、队伍建设、技术创新、科学监管五大机制,形成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数字化开发机制,促进文化产业振兴。

五、构建数字赋能四川传统技艺非遗文化产业振兴实施路径

从制度建设、静态保护、活态传承、科技转化、风险管理五大实施路径,依靠数字政府指导和制定标准统筹协调,完善顶层制度建设;实施濒危技艺数字复原,建设数字资源库和人机交互展示平台,完善濒危资源静态保护;建立可视化非遗传习所,协同智能衍生研发与特色产品电商运营,实现传统技艺活态传承;实施数字藏品定量售卖、数字影像云游非遗等,助力传统技艺科技转化;加强传统技艺数据智慧监管和数字版权保护,完善风险管理。

六、数字赋能传统技艺非遗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四川传统技艺非遗多集中在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等多民族文化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貌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由于传统技艺类非遗更注重手工体验感,因而打造非遗景区、非遗旅游线路等可观赏、可体验的新模式更符合消费者需求。依靠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平台,让非遗时尚化、功能化形态深入景区,带动地域宣传推广和文创产品开发,促进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有机结合,推动四川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31期中青三班学员,现任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院长)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