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域城市“韧性”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借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从灾害中快速恢复。气候变化、地质灾害、重大传染病等对城市运行管理能力提出严峻挑战。县域城市在承受重大突发事件冲击时往往缺少有效应对策略,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县域城市韧性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快提升城市韧性迫在眉睫。
一是软硬结合、双管齐下。很多县域城市人力、物力等资源有限,城市管理往往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维护的问题。硬件方面,县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往往落后于大城市,优化基础设施韧性更为迫切。在城市管理中重点关注路、水、电、气、讯等关键系统建设,保障基础设施系统在极端情况下能正常运转,同时,加快构建信息基础设施,在技术上提升县域抗冲击和快速修复的能力。软件方面,要注重打造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制度优势,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升全社会应对巨灾的意识和能力。此外,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提升城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软硬结合,让县域城市在巨灾面前多“韧性”、少“任性”。
二是全程管理,多元参与。一方面,县域城市韧性建设要贯穿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首先,在城市规划和设计阶段将韧性建设纳入城市系统的各个方面,定期开展城市“风险体检”,研究制定巨灾情景专项应急预案,做到“平时抓得紧、战时过得硬”;其次,在城市建设、更新和管理过程中,加强对突发事件进行动态监控、干预和调整;最后,在突发事件后恢复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升应突精准度和时效性,变事故应对为适应性学习。另一方面,城市管理需要多元主体参与,联合政府、企业、社会民众多主体,提升全社会公共安全意识,形成应对危机的合力。
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县域城市内部差异大,城乡之间、城镇内部不同区域,发展水平、管理难度均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农村地区和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落后、人口空心化严重,管理难度极大;一些县域城市管理对上不对下,容易忽视群众的需求,盲目大拆大建。因此,要坚持分类施策,将资源适当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管理难度相对较大的区域倾斜,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使县域治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和人性化,才能在巨灾面前做到“扛得住”“快恢复”。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县域城市“韧性”建设道阻且长,只有不断加强对灾害特征和城市防灾能力建设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应对未知的灾害风险。无论是规划、建设还是管理,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考虑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2022年全省党校系统综合类骨干师资提能班学员、内江市委党校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