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加快发展有机农业的思考

◇ 刘 川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强调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机农业是能够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现代农业生产系统,是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是供给优质安全产品、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我国有机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目前已形成243.5万公顷的有机作物种植规模。近年来,四川有机农业发展整体向好,有机产业规模稳步提升,有机产品品质不断优化。

一、加快发展有机农业正当其时

一是契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要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发展有机农业,有助于帮助解决现代农业带来的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土地质量下降,农药和化肥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和能源的消耗、物种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完全契合党和国家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的宏观战略。

二是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当前,市场上低端农产品供应普遍过剩,普通农产品常常丰收而滞销,增产不增收,以有机农产品为代表的高端农产品总体供给不足,全球有机食品消费额每年增长20%—30%,国内每年增长30%—50%,常年缺口高达30%。有机产品以可靠的质量保障赢得消费者青睐,能产生较高附加值,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是切合四川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强调,要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抓手,有机农业完全符合这一发展方向。四川自然生态良好,农业基础厚实,非常适合发展有机农业。以有机农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对于促进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发展有机农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是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滞后。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要求较高,由于我国有机农业起步较晚,对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应用的政策支持有限,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科研和教学的机构较少,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生产资料的研究、开发和咨询,病虫害防治、土壤培肥、品种选育、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益等难题没有有效解决,导致有机产业发展成本较高。

二是有机农业发展监管较难。国内有机食品市场处于初级阶段,有机产品的监管和追溯体系还不健全,质量安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健全,部分不法商人制假售假,致使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质量持怀疑态度。消费市场的不信任,以致出现生产和销售“两难”境地,“买不到”和“卖不出”同时存在。

三是有机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当前,全国各地有机农业发展如火如荼,既有江苏宝应县这样的全国唯一“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也有四川西充这样的“中国有机农业第一县”,各地竞相发展态势明显。但也存在有机产品价格偏高、部分企业以次充好、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市场因素,影响群众的认可度、接受度,直接影响有机农业持续发展和整体水平提高。

三、加快发展有机农业的几点建议

(一)狠抓生产体系建设,做精有机农业产业基地。有机农业对品质的特殊要求,决定其基地不能仅注重规模,还要在“做精”上下功夫。一是科学确立主导产业。鉴于四川农业发展的品种优势和品牌优势,尊重有机产业发展规律,建议确定有机水稻、有机小麦、有机水果、有机蔬菜等为主导产业,重点扶持和发展,逐步形成规模和拳头产品。二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根据地形、地貌、土壤等实际情况,与现代农业、生态建设、旅游康养、城镇建设等规划相结合,进一步在全域范围进行功能分区定位,因地制宜布局特色优质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有机农业区域布局、成片发展。三是稳步拓展基地规模。按照“巩固一片、提升一片、新建一片”的发展思路,不贪大求洋,不一味追求速度,更加注重基地的质量和效益,达到建一片、成一片的效果。四是加快培育经营主体。千家万户分散式经营不利于有机农业发展,必须围绕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基础好、效益好、生命力强、规模适度的企业、专合组织和家庭农场,给予政策扶持,形成有机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二)狠抓监管体系建设,筑牢有机农业质量防线。有机农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极易对产业发展带来灭顶之灾。一是严格执行有机生产标准。严格执行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完善地方生产标准体系,力争将主导产业的质量标准体系上升为全国的标准体系,积极争取有机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起草和制定。二是严格加强有机生产监管。系统规范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认证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工作流程和质量监管责任,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内外协调、信息共享、配合有力的工作机制。开展有机农产品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企业投入品、加工运输、包装销售台账记录,建立全程可追溯的质量追溯系统。充分发挥认证机构监管作用,探索引进社会机构参与有机农产品检测,加快建设区域性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建立健全“企业自检、职能部门常态化监管、认证机构定期抽检、第三方机构随机抽检”的监管长效机制。三是严格实行动态退出机制。建立健全有机农业应急处置和动态退出机制,对使用违禁投入品等违规行为,坚决严厉处罚,实行“一票否决”。建立监管过错责任追究制,从严追究认证机构、第三方机构和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坚决确保有机产品质量可信赖。

(三)狠抓营销体系建设,提升有机农业产业效益。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充分整合资源,强化宣传推介,提升有机农产品的影响力。一是做强有机品牌。持续推广“大凉山”“好充食”等成功品牌,创建更多区域品牌,分层分类建立有机系列、绿色系列、无公害系列品牌,发挥整体品牌效应,形成一批拳头品牌。强化品牌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授权使用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设置品牌、商标信誉黑名单,执行失信退出机制。二是加强宣传推介。引进有实力的社会机构,包装策划面向全国、走出国门的宣传平台,每两年举办一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机论坛,用好报刊、电视、网络、广告牌等载体,积极参加各类博览会、展销会、论坛,主动走出去到一线城市宣传推介,不断提升有机农业和特色产品的对外形象。三是广泛开拓市场。大力开拓“互联网+”销售渠道,充分利用四川农业电商产业园平台,加强与“盒马生鲜”“京东生鲜”等知名网店的合作共营。发挥有机协会作用,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营销平台,鼓励企业和各类专业营销组织,采取会员营销、高端配送、订单直销等方式,销售更多有机农产品。招引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效解决有机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提升有机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狠抓服务体系建设,做强有机农业科技支撑。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多元合作”的发展思路,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一是搭建有机农业研发平台。依托亚洲有机农产品研发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出台激励政策,建设有机农业研发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积极研发推广性价比高的有机新品种、新技术和投入品,积极开展面向有机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培训。二是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引进有实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专业团队,根据农业产业布局和服务半径,打造有机农业社会化“一站式”服务超市,提供有机农业技术咨询、农业机械化、有机农资配送、病虫害防治等综合性服务。三是培育多元经营服务主体。支持现有龙头企业利用技术人才优势,为其他经营主体提供社会化服务。鼓励农技人员、种养大户等,创办种植、农技、植保、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组织,构建多元化的有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28期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进修班二班,现任西充县凤鸣镇党委书记]


版面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