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党校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党校自2021年7月揭牌成立以来,深入贯彻省、市党校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精神,围绕建设特色新型党校重要命题,坚持夯基固本、守正创新,大力实施政治建校、质量立校、开放强校、从严治校“四大工程”,积极探索园区党校建设新模式。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类培训50多次,参训学员超6100人次,总体满意率达98.45%,办学情况多次被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网等央级媒体平台报道。

一、坚持党校姓党,实施政治建校工程,在凝心铸魂方面开辟园区党校新阵地

推动实现“两个百分百”,全区干部培训百分百进党校办班,全区党员干部百分百进党校学习,打造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

(一)建设红色学堂,开展大规模理论教育。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市党代会精神,举办大规模轮训32期,参训学员超2000人次,实现了全区党员干部全覆盖。实行“三课”制度,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列入各类培训首课、主课、必修课,开展相关课程教学150多次,推动常学常新、入脑入心。

(二)开发红色资源,开展特色化党性教育。修缮毛主席视察红光纪念址,打造党校教学版,开发“两点一线”红色教育课程,接待参观学习超8000人次,切实讲好高新红色故事。拿出党校1400平方米整体空间,打造党史学习教育展厅,开发以高新奋斗史为缩影的党史课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二、坚持主责主业,实施质量立校工程,在教学科研方面树牢园区党校新品牌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推进教研咨一体化,实现自有课程、自有教材、自有研究成果“三个高质量破零”。

(一)发挥干部培训“主渠道”作用,创新培训方式。连续举办4期“创新发展局长谈”,组织全区局级领导干部围绕新型研发机构、集成电路产业等发展热点难点,开展局长主讲、攻守研讨,进一步打开思路、创新思维,形成了1个国家级优秀案例、2项区级政策和若干工作举措。创新举办“高新青年读书会”,围绕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实施“听讲座—读原著—察区情—谈体会”四段式培训,引导青年干部学原文、悟原理。

(二)发挥思想引领“大熔炉”作用,创新教学内容。加强师资引进培养,形成了一支“百分之百双一流硕士”的专职教师队伍,开发出《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解读》《成都高新区区情和奋斗史》《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经验启示》等本土课程7个,兴蓉社区发展治理课程被列入全市党校系统现场教学基地。加强本土教材开发,突出成都高新区发展特色,编写出版《高新之光》《高新之道》等2本“高新系列”教材。

(三)发挥决策咨询“思想库”作用,创新科研咨政。紧跟市委重点工作开展研究,联合市委党校研究起草有关疫情防控工作2篇建议文章,获市委《每日要情》采用。创办高新党校《研究报告》,聚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创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组织党校教师和干部学员开展决策研究。积极立足高新特色开展案例研究,形成研究报告10余篇,社区疫情防控“居家通”案例入选全市智慧社区建设首批示范应用场景。

三、坚持内联外合,实施开放强校工程,在体制机制方面探索园区党校新路径

坚持“三个跳出”开放办学,面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跳出高新办党校、跳出党校办党校、跳出传统办党校,打造“大党校”工作格局。

(一)深化共享,提升党校主体功能。壮大兼职师资力量,组建包括50名全省党校和宣讲系统院长级、教授级专家的专业师资库,包括45名本土讲师的专项师资库,依托高新实际开发的《勇于创新创造、挑战光的极限》课程获“理响成都”理论宣讲大赛一等奖。深居文化中心办党校,打通高新党校与高新文化中心的共享通道,高新大剧院正式投运,组织学员观看《红旗颂》首场演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二)深化合作,提升党校综合能力。面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展合作办学,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为主题,加强与宜宾、眉山等地党校合作,与简阳市委党校联合办班,拓展党校综合培训能力。

四、坚持崇廉尚实,实施从严治校工程,在学风作风方面展示园区党校新形象

把党校学习培训作为锤炼干部廉洁能力的重要场景,将纪律规矩挺在前面,持续加强学风建设,大兴学习之风、朴素之风、清朗之风。

(一)扎紧制度笼子。制定《中共成都高新区工委党校关于学员在党校学习培训期间加强作风建设的规定(暂行)》,梳理形成党校学习培训“十二不准”,做到参训学员人手一份。

(二)筑牢思想防线。实行行前教育制度,实施“三必讲”,纪检组长必讲廉政党课,专职班主任必讲校规校纪,班委会纪律委员必讲典型问题,切实念好廉洁学习的“紧箍咒”。实行学情通(简)报制度,实时向组织部门和学员所在单位反馈学员表现情况。

 (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党校)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