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党性教育改革 努力实现教育一堂课铭记一辈子
针对党性教育施教方有效供给不足,受教方主观能动弱化所带来的不能入脑入心、刻骨铭心等现实难题,中共泸州市委党校(泸州行政学院)创新党性教育改革,通过构建“情理交融”的课程体系、“潜移默化”的教学模式、“学思践悟”的教学机制、“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着力增强党性教育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使党性教育不仅能够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更是能够铭记一辈子、影响一辈子。
一、构建“情理交融”课程体系。抓住“学什么”这个根本,在课程体系的“全”“精”“准”上下功夫。一是系统构建“三张清单”。紧扣党员干部“补钙壮骨”“凝心铸魂”要求,区分党员干部差异化需求,精心设计教学课程清单、教学基地清单和教材教辅清单,构建起立体式、开放式教学资源库。党的理论教育类课程坚持用学术讲政治,讲深讲透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充分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党性教育类课程聚焦“四渡赤水在泸州”特色资源,融特色讲史实,让真情直入人心。截至2022年底,已开发4大类12小类的核心课程,其中党的理论课程75门,“四渡赤水+”特色课程48门,课程年更新率保持30%以上。二是倾力打造“立校(院)之课”。深度挖掘“四渡赤水+”和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特色优势资源,采取团队攻关、专业打磨、合作借智等方式,打造凸显政治高度和思想深度的理论精品课、彰显红色文化和精神营养的党性精品课、展现基层探索和实践升华的时代精品课。截至2022年底,全市建成现场教学基地(点位)159个,研发精品教学线路38条,编撰特色教材教辅15本。三是精准探索“滴灌培训”。针对不同学制、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干部学习需求,系统分析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开展精准化、菜单式培训,推行“小班化教学、个性化排课、点菜式讲解、互动式研讨”,动态更新课程,精准滴灌培训,有效克服“一锅煮”“一个调”“一份稿”现象。
二、探索“潜移默化”教学模式。抓住“怎么教”这个重点在参训学员的“联动”“互动”“触动”上下功夫。一是探索构建“五环联动”教学规程。在课程开发环节突出“导”,实行清单式引导选题,校内外专家分学科结构化评审;在教学准备环节突出“问”,实现需求调研、大数据分析、问需讲授;在教学实施环节突出“研”,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开展强能培训,突出一线实战研讨;在教学管理环节突出“严”,统一标准,规范管理,从严学风;在结业考核环节突出“考”,实行入学考试、结业考试、党性剖析考试“三考促学”,推进导学、开课、巡课、结课一体化。二是综合运用“专题+”多元教学。做优专题教学,探索“案例式”“实训式”“体验式”“沉浸式”等互动式教学,开展经典诵读、个性化展示、读书分享、党性分析、学员论坛、演讲比赛等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丰富性针对性实效性。三是精心营造“润物无声”教学场景。建成四渡赤水教育馆,打造党性教育“红色磁场”,用好长征四渡赤水、恽代英讲学、泸顺起义等系列雕塑的教学氛围。分院叙永教学点围绕“伟大转折落实之地”,重点打造“1935石厢子红色时光”,场景再现“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中央红军长征中唯一春节等重大史实;古蔺教学点突出“渡”“奇”特色元素,重点打造二渡四渡太平渡渡口,场景再现二郎滩开仓分盐、岩桑沟兴桥毛泽东入川第一桥,白沙会议旧址等重大史实。精心打造“四渡赤水·奇兵之路、乌蒙磅礴·磨砺之路、鸡鸣三省·奋进之路、军民鱼水·同心之路、突出重围·制胜之路”等5条红色教育精品教学线路,重点打造产业链群、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发展新篇精品教学线路12条,让学员边走边听边感悟,边学边思边成长。
三、建立“学思践悟”教学机制。抓住“怎么评”这个导向,在培训效果的“真信”“真学”“真懂”上下功夫。一是做实做深党性分析“五步法”。准确把握新时代党性教育的新特点新规律,实施入学党性分析动员、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开展小组党性分析、全班党性分析、评定党性分析成绩等五个步骤,推动党员干部自觉打扫政治灰尘、净化思想灵魂,将单纯“听老师讲”转变为“从心里悟”“说心里话”,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言”“外化为行”的良好效果。二是抓实抓细学员入学“三带来”。将培训关口前移,把基层的困惑点作为增强教学培训接地气的链接点,把学员的需求点作为提升教学培训针对性的突破点,要求学员入学报到时带来一个干部群众当前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带来一个到党校最希望解决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带来一个本单位或工作领域最典型的工作案例,促使学员带着问题学习、带着思考探索,在理论学习中化解难题,在讨论交流中消化难题。三是分类分众有效推进“面对面”。常态化推进“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邀请市委市政府领导和部门领导为党校主体班学员授课、作报告或座谈,面对面帮助学员解疑释惑、解决难题。聚焦“拼经济搞建设”“惠民生保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举办“学员讲坛”,让学员在案例分享、主题演讲、观点论辩中强化心怀国之大者、省之大计、市之大事,提升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打造“业务精湛”师资队伍。抓住“谁来教”这个关键,在优秀师资的“招引”“培养”“考核”上下功夫。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专职师资6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41人,占64%;拥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16人;拥有优秀红色讲解员25名、现场讲解员35名;聘请国省知名院校客座教授58名。一是把牢人才招引入口关。坚持对标选人,强化专题教学、微课讲解、课题研究、语言表达、形象气质等能力素质考察,高质量引进硕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提升人才招引的精准度、适用性。二是把牢骨干培养提能关。坚持先“扎根”后“露头”的培养理念,出台《青年教师培养办法》《青年教师结对跟师联系帮带制度》,量身打造“五个一”培养模式,即每年至少开发一个新专题、实践一堂主体班教学、参加一次主体班管理、刊发一篇研究文章、参与一项调研课题,并通过跟师结对帮带、多岗交流、挂职锻炼、培训进修、技能比武等,促进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三是把牢师资教研考核关。出台《主体班教学质量管理办法》《新专题开发管理办法》,严把专题准入关、教学效果关、政治纪律关。出台《专业技术人员教研工作量规定》《教学精品课优质课评选办法》等制度,鼓励引导创先争优,讲好课,出精品。定期开展“比武赛课”,按月对专职教师教研成果进行亮单晒绩。
(泸州市委党校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