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发展”
周人杰:加快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要看到,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继续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快形成政策合力。为此,必须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做好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完善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从决策到执行全链条加强针对性、协同性、时效性,形成治理合力。
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必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需求侧和供给侧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体两面。需求侧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增强发展主动性的长久之策。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让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实现良性互动与高水平动态平衡。
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必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协调机制。宏观调控贵在有力、有度、有效,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当前,应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更加注重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合理分工、紧密配合,才能形成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人民日报 2022年12月14日)
杨丹辉:“三新”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
“三新”经济是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当前,“三新”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新引擎,对新冠肺炎疫情下稳增长保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新”经济发展在彰显活力的同时,也面临创新链自主性不足、创造效应有待进一步释放、监管难度增大等制约和挑战,亟待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激活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引导“三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促使其持续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民论坛 2022年第22期)
任保平: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
一是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的服务业新体系。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在生活性服务业领域,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扩大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各类服务供给。
二是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随着城市成为人口和经济的重要载体,城市居民对优美环境、健康生活、文体休闲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使更多人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高品质生活的基础目标,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三是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离开更加充分的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建高品质生活都难以顺利实现。因此,要着力提升劳动力素质,以人才的高质量推动就业的高质量。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以人才“第一资源”激发和转化创新“第一动力”,实现高质量人才与高质量发展的完美对接。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开展多渠道灵活就业和创业,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为劳动者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参加社保等提供多重便利。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年12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