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新时代落实主题党日制度的守正创新
为了保证党的组织和党员进行党的活动有专门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制定主题党日制度,它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这就必然要求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发挥基本单元功用,不断夯实党的组织基础。
一、在传承历史优势中适应时代需求
主题党日制度最早起源于军队政治生活。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后,随着形势发展和革命队伍的扩大,红四军及其党内加入了大量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同志,此时环境险恶,战斗频繁,生活艰苦,部队得不到及时教育和整训。因此,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不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红四军内滋长严重。为了纠正这些错误思想,总结红四军建军以来的经验,在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进一步明确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问题。如何有效地从思想上和政治上加以强化,就成为当时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1936年9月,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政治部《关于党支部工作的总结》中,第一次明确每个星期日及星期三的党日用来上党课和召开党的会议等,这也成为以经常性的政治活动不断提升同志们思想认识的一种有效举措和有益探索。
在革命时期军队系统形成的卓有成效的思考,也在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更多领域进行继承、延续和不断发展。1978年中共中央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强调在军内落实党支部组织生活“七项制度”,其中第二项即为“党日制度”。1999年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其中就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如何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明确规定“村党支部每月应当开展一次党员活动”,党日制度在更多领域的基层组织中发挥基础性、经常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如何能够保持大党独有的清醒和坚定,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然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不仅把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同时明确以党支部主题党日制度的落实,实现对“绝大多数”的教育引领。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明确规定了党日制度的时间、活动形式、活动要求等内容,党日制度更是成为突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的有效载体。
二、在明确总体要求中坚持问题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为党内多项政治生活、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提供制度依据和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是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党支部工作的基础主干法规,对包括主题党日活动在内的支部生活进行规范,其中明确规定:“党支部每月相对固定1天开展主题党日,组织党员集中学习、过组织生活、进行民主议事和志愿服务等。主题党日开展前,党支部应当认真研究确定主题和内容;开展后,应当抓好议定事项的组织落实。”这些要求对今天我们从思想上强化主题党日制度主题,从行动上更好地落实党日制度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看到当前绝大多数党支部在落实党日制度过程中,态度严肃、过程规范、效果明显。然而,为了更好的以伟大工程引领伟大事业,我们也必须紧盯实践中的问题,深入思考,有效解决。
目前,主题党日制度在落实的过程中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政治意味不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都要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不能搞假大空,不能随意化、平淡化,更不能娱乐化、庸俗化。”政治功能是党日制度的第一功能,但是有的党支部在进行党日活动时,政治站位不够高,活动内容缺少政治内涵,甚至在一些地方存在以创新为名的任性妄为,玩新花样搞旁门左道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二是组织活动不实。形式主义在主题党日活动的具体表现有多种:有的只喊口号,没有实际行动;有的只有材料记录,没有具体落实;有的嘻嘻哈哈马马虎虎,好人主义之风盛行……用形式代替内容,用外表掩盖矛盾背离了党日制度的初衷,任其蔓延,必会玷污政治生态,影响党的公信力和号召力。三是落实简单随意。主题党日制度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有效载体,必须足够重视。然而有的党支部却“简单粗暴”,在程序上,奉行“极简主义”,把不能缺少的程序简单化,把严密完整的程序随意化,“我行我素”的结果必然是让更多党员感受到不严肃,势必是对党组织和党的活动的亵渎。
主题党日制度在落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方向上的模糊,集中体现为对“为什么”“是什么”问题认识不清,思考不透彻,把握不准确;二是方式方法上的“缺效”,集中体现为对“怎么办”问题缺乏高效实效的推进思路。因此,解决主题党日活动的实践问题,必须从方向方式方法中寻求答案。
三、在坚守政治方向中创新方式方法
以问题为导向才能更好地落实党日制度。捋清落实中的“为什么”“是什么”,在保证政治方向不偏离下,根除沉疴宿疾,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党日制度实践效果和生命力。
一是在强化政治方向中因地制宜。我们党基层组织涉及领域广泛,党员人数众多,各基层党组织有各自的任务和特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开展党日活动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党内政治生活与基层组织的有机融合。
各支部在党日活动开展中,上级的规定性动作既要合规完成,又要灵活落实。支部工作条例是党日活动落实的准绳,条例中详明的事项严格执行,重点任务要承担。对于条例中没有详细说明的、各支部有余地灵活决断的事项,如党日活动具体主题、活动形式、活动地点等,各支部根据自身的地区特点、实际情况、党员构成、重点任务等因素量体裁衣,柔性选择。一些特殊行业如医院、机关单位、国企更要结合工作及社会实际,把党性与行业理念相结合,选择人民群众关切的主题,采取精准对口的活动形式,在做好党员教育工作的同时画好党群关系同心圆。
二是在规范程序中明确要求突出重点。千言万语,必有大体,必有要妙。立意深远、重点突出的主题是提高党日活动质量的关键。在实践中,合适主题的制定,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依据党中央以及上级党委和党内学习教育部署,兼顾支部的实际情况和党员情况。合适的主题使得党日活动成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课堂,也是解决党员的思想问题,指导党员行为的窗口。实践证明,只有重点突出和清晰明确的主题作为基础,主题党日活动的开展才能让党员找到方向感以及着力点,党员才会有所感悟,获得更多收获。
三是在体现实效中创新阵地丰富载体。在规范常规党日活动,做好党员基础教育前提下,创新和丰富主题党日的载体,对提升党日活动效果、增强党员的参与感具有现实意义。例如,运用新媒体技术,各基层党组织依托互联网党建平台,打造党日活动模块,开设微党课、直播党日、线上祭奠英烈等活动,这些活动更贴近年轻党员实际,提高党员教育效果。以党的重要纪念活动为契机,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及本地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现场红色教育,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党日活动,将“五史”学习教育与党日活动深度融合。
总书记曾说过:“解决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中出现的问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要锲而不舍把这项党的建设基础工程抓紧抓实抓好。”党日制度是我们党的建设的结晶,新时代中更需要我们对其不断优化和完善,使其成为提高党的全面领导水平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辽宁省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