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坚定扛起时代使命 奋力拓展多向协作 引领建强动能更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

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 王凤朝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强调,要建强动能更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成都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地位特殊、作用重大,肩负着引领带动成都都市圈建设的重要使命。我们将坚定扛起时代使命、奋力拓展多向协作,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引领建强动能更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全会部署在蓉落地落实。

一、建强成都都市圈事关全国全省大局,内涵深刻意义重大

(一)建强成都都市圈有利于做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成都都市圈是全省人口最密集、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区域,常住人口约3000万人、占全省的36%左右,2022年经济总量超2.6万亿元、占全省的46.2%,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都走在全省前列。深入落实“总牵引”“总抓手”“总思路”,加快推动成都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引领成都平原经济区发展、带动五区共兴,是推进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建强成都都市圈有利于做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极核。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围绕成都培育现代化都市圈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总牵引,强调要建强动能更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全面增强成都都市圈现代产业协作引领、创新资源集聚转化、改革系统集成和内陆开放门户、人口综合承载服务等功能,有利于加快构建双城引领、双圈互动、两翼协同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是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有力支撑。

(三)建强成都都市圈有利于构筑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作出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成都都市圈辐射广袤的中西部市场腹地,是向西向南开放前沿,“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多项重大战略在此交汇。发挥独特区位优势和多重政策优势建强成都都市圈,有利于构筑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拓展对内联结、对外开放的发展空间,促进国内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资源高效利用,主动融入大局、更好服务大局。

二、建强成都都市圈必须坚持示范引领,提升支撑带动能力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渝极核城市、四川省会城市,肩负着引领带动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建设的时代使命,必须全面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的决定》要求,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经济中心、科技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国际门户枢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一)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经济中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当前成都经济规模已迈上2万亿元台阶,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面提升城市位势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围绕“三个做优做强”、“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智慧蓉城建设等中心工作,抓好项目投资促进,持续扩大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运行快速恢复、整体好转。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12个产业生态圈和26个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实施制造强市战略,促进数实深度融合,加快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和10个以上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强化关键资源要素保障,加快提升电网安全承载能力至1725万千瓦以上,大力盘活存量低效工业用地,提速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二)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科技中心。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专章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一体部署,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成都作为科教大市、人才大市,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创新驱动、人才引领,全面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施创新策源基础工程,高标准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开工建设电磁驱动聚变、跨尺度矢量光场大科学装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00项以上。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探索建立中试研发平台,建成运行成都科创中心,建立成果转化基金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营收加快突破1.35万亿元。打造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实施人才新政3.0版,完善“3+3+N”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汇聚拔尖创新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00个以上。

(三)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文化是城市发展进步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成都传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拥有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必须坚持以文化人、涵养城市时代精神,推进文化繁荣兴盛,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优化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艺“再攀高峰”工程,打造天府文化公园、三国蜀汉城等文化地标,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构建“1+5+3”网络文明建设体系,促进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擦亮“三城三都”品牌,高质量办好成都大运会和中国质量大会、世界科幻大会等重大展会活动1000场,推进天府国际动漫城等项目投运,推出100条精品旅游线路,创建国家美食文化交流中心,发展音乐坊、东郊记忆等音乐产业聚集区,推动文创经济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四)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随着对外开放的“时”与“势”发生深刻变化,成都已经从内陆盆地变为开放高地,必须进一步强化在国家开放全局中的节点地位和枢纽功能。做强国际空港陆港枢纽,深化“两场两港”协同高效运营,拓展国际航线至140条以上,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工程建设,开行国际班列4700列以上,壮大适空适铁产业和枢纽经济。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升级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提质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国际铁路港经开区,提升国别合作平台(园区)建设质效。推动外贸外资量质齐升,深度融入RCEP大市场,实施千团万企出海招商引智行动,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促进货物贸易强链、服务贸易扩能、新兴贸易创新,促进外资增量提质。

(五)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成都作为传统消费城市和生活城市,是全国消费“第四城”,有条件有基础形成更大范围的消费引力场,增强在全球消费网络中的节点功能。实施消费场景营造工程,打造城市时尚文化消费核、田园林盘农耕消费区、龙门山山地等生态消费带,深化8大示范消费场景和特色消费场景创建,升级春熙路、交子公园、蓉北等核心商圈,强化小微生活消费场景培育。实施消费促进攻坚行动,出台促进消费提振政策,开展“新生活、新消费、新成都”活动,一周一场景、一周一主题活跃线下消费、吸引外来消费。实施消费品牌培育行动,发展首店经济、绿色消费、数字消费,推动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塑造国际消费竞争新优势。

三、建强成都都市圈必须深化协同合作,共促资源优势互补

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地理相连、文脉相通,人员交往、经济联系紧密,自然资源、产业基础、创新活力等方面各具优势。建强动能更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必须聚合四市之力,深入落实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以建设同城化综合试验区为牵引,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推动资源要素同用、城市营运同体、竞争优势同构,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一)合力打造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核心地位,也是成都都市圈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动力和独特优势。成都都市圈要获得更充沛动能,必须增强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打造高质量紧密型创新生态圈。加强西部(成都)科学城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与德阳、眉山、资阳创新节点合作,共建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加快在重大装备、关键环节、“卡脖子”技术领域产出更多原创性科研成果。高效运营成资、成德、成眉协同创新中心,共建技术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增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协同性,强化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协同,以市场化方式共建都市圈科创资金,营造高效、开放、有活力的创新生态。

(二)合力打造高能级产业生态圈。优质的产业生态圈有利于实现产业动态循环、发展进化,增强产业稳定性和持续性。成都都市圈要提升经济发展能级,必须构建起高端切入、错位发展、集群成链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都市圈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高水平共建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和成资协同开放走廊,共同做强成德高端能源装备等产业集群。建强产业合作载体,高标准建设金牛—什邡、武侯—东坡、成华—乐至产业园区,深入推进彭什川芎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交界地带启动项目。坚决守住耕地红线,持续深化高标准农田和“米袋子”“菜篮子”建设,推进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共同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三)合力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世界都市圈发展经验表明,建立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架的综合运输网络,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建强成都都市圈必须以轨道交通主骨架串联都市圈内各中心城市,并与周边城市强化联接,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提速都市圈环线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成眉S5线、成资S3线和川藏铁路引入线、成自和成达万高铁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成德S11线、龙泉至天府机场S13线、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改造二期工程,加快打造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1小时通勤圈”。强化与其他交通方式协同,加快天府大道北延线、成资临空大道等项目建设,推动成渝高速扩容工程2023年开工、天邛高速2023年通车,实施第二批城际“断头路”打通行动,提升铁路与地铁、公交快速接驳水平。

(四)合力打造公共服务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人民是都市圈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都市圈发展成效的最终体验者。成都都市圈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稳步提升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加可感可及。促进民生服务同城同标,加强教育、医疗、体育等资源共享合作,接续推出政务服务“同城化无差别”受理事项清单。促进生态环境共保共享,实施沱江、岷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协同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逐步统一生态保护标准和负面清单,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促进城市安全联防联治,共同提升气象监测预警、地灾防治、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等能力,编制成德眉资救灾物资储备规划,为都市圈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