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聚焦“人才强国战略”

李佐军:建设人才强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明显短缺。目前,我国研发人员中从事基础研究的仅占6.7%,从事应用研究的也仅占11.5%。同时,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依然短缺,致使半导体、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存在较严重的“卡脖子”问题。同时,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人才缺口较大。

吸纳人才的产业和企业载体不足。产业和企业是人才发挥作用的主要舞台。但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特别是芯片、生物制药、机器人、航空发动机等高科技制造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同时,美国打压或限制我国高科技产业和企业的正常发展,也导致人才发展载体受到严重影响。

人才区域布局不平衡。人才是区域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区域平衡布局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但目前我国区域人才流动、交流和合作不顺畅,人才区域布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人才流动呈现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从中西部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聚集的明显趋势,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引才难、用才难、留才更难”问题比较突出。

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待激发。许多人才都有巨大的潜能,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若能得到充分发挥,则人才强国建设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但因受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影响,我国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均有待激发。行业之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也抑制了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3年第1期)

周灵灵:多措并举健全完善人才强国战略支撑体系

立足国内层面,可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着力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导向,完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布局,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建好建强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着力培育和增强产业工人后备军的科学、技术、工程等素养。二是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健全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加快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劳动力和人才顺畅流动、高效配置。进一步理顺劳动力价格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适当缩小部门和行业收入差距,坚决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各种不公平和歧视现象。同时,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破除既有利益格局对人才配置的潜在诱导。三是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人才资源的均衡配置奠定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坚决破除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层次障碍,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四是加强区域间、行业间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交流合作。可以在联络机制、信息平台、人才培养载体、职业技能竞赛、人才评价与配置等方面建立工作机制。

着眼国际层面,可考虑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国际人才战略顶层设计和工作谋划。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研究制定国际人才需求目录,探索建立国际人才数据库,适时改革涉外就业和移民的政策规定,探索推进实施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扩大国际人才引进规模。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深入合作,扩大我国在主要国际组织的影响力,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广度和深度。二是试点打造“国际人才先行区”,提升我国在全球范围配置人才的能力和水平。按照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战略部署,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三是加快构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适应的国际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以标准化、便捷化、专业化、国际化为目标导向,整合国际人才管理服务资源,打造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健全完善人才项目申报、安居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险、金融税务等服务通道,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国际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更好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中国发展观察 2022年第12期)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