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试论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执政理念和思维

张芦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不断创新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标识、精神命脉和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突出表征,也是人类文明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厚精神沃土、强大思想根基与不竭动力源泉。

一、新时代党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执政理念的几个体现

(一)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拓展了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思想

《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本思想,深刻反映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理念与价值认同,对于当今政治文明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早在我国商周时期,民本思想就已经萌芽。先秦时期的典籍《尚书》中就多次记载。《皋陶谟》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泰誓》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更是将“天”的意志与“民”的意志结合起来。孔子要求“君”施行仁政,反对过分对“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孟子发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至理名言;荀子则进一步提出“君舟民水论”。这些论述都强调执政者必须重视和善用“民”的力量,告诫为政者必须行王道仁政。可见当时对民本理念的认识之深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继续深化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讲话的出发点是人民,落脚点也是人民,进一步宣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是一种发展思想,也是一种执政理念,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对“为人民服务”这一理念的高度彰显,是我们党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的重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维

《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就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正所谓“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即万物“各得其所”,表示一种关系、一种秩序,表示事物的存在形式。一旦达到“太和”“中和”的境界,自然、社会、人事就都和谐共处了。“和而不同”回答了世界及人类如何存在、如何发展的问题,是世界观、方法论,引领中国文化各个侧面、各个维度的多层次发展,引领人们意识和行为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对和平与发展这一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的科学把握,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外传统友谊交好和现代和平外交经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夯实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坚实的历史共识根基和稳固的历史政策根基。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之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对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中国与世界各国深化政策沟通,加快设施联通,推动贸易畅通,促进资金融通,增进民心相通,为实现国家间的合作互利共赢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双边合作到多边共识,从线下交流到线上探讨,中国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多方面、多角度推动全球治理有更多作为。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德法结合”的理念

“德主刑辅”是中国封建社会治国的基本理念,也是传统执政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向。它发端于西周,确立于西汉,巩固于唐代。尽管不同时期统治者的提法不尽相同,社会情形也不尽一致,对德治与法治各有侧重,但“德主刑辅”的基本治理模式始终没有改变。“德主刑辅”作为封建社会长久的治国理 念,有着鲜明的价值取向。在治国上,以道德教化为主,提倡德治,推崇德教,以刑事制裁为辅;在立法上,必须以儒家道德原则为指导,使法律体现儒家的道德精神;在司法上强调德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着眼“两个大局”,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构想。这一构想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重要的实践价值,对于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期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既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又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涉及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党内法规、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等方方面面。在理论上,需要提炼出一个符合依法治国建设规律、理论统领性强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这样一个原创性的思想,既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规划了切实可行的法治发展路线图施工图。有这样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就能有效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诠释了优秀传统文化“天下大同”的构想

大同思想是自先秦时代孕育的一种社会理想和社会观,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思想中带有普遍性的文化与价值取向。《尚书·尧典》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是中国古人对理想生活和大同世界的一种追求和向往。儒家经典著作《礼记》更是集中阐释了“小康”与“大同”理想社会。天下大同,世界太平,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古圣先贤们治国理政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他们所向往的社会目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预示着天下大道、大同世界为天下所有人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共同富裕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把共同富裕作为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国发展富强的目标,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我们追求的共同富裕,是统筹效率和公平,在不断做大蛋糕的过程中分好蛋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二、新时期如何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的文化道路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二)增强文化自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探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强弱,很大程度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文化自觉是我们对文化的觉悟、觉醒以及对文化价值的判断和选择。强调高度的文化自觉,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需要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在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总体布局中,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四川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我们必须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四川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存璀璨、红色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加快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

(三)厚植文化自信,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年反复强调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对坚定文化自信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守护好人民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会东县委党校)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