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发展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无疑,这一重要论断再次强调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时刻不能忘记发展为了谁、为什么要加快发展,矢志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不断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为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价值、有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与生俱来便带有鲜明的人民属性。从成立伊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为人民谋幸福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誓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完全可以说,我们党丝毫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也从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越是迈上新征程,越需要铭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始终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上,让亿万人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牢牢把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质量发展是必由之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另一方面也得看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递进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发展决不能“涛声依旧”“今天重复昨天的故事”,满足于浅层次、低水平发展,而必须与时俱进,满足群众变化了、变化着的新需求、新愿望、新向往。事实也是如此,仅以对粮食与主要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从
“有没有”“够不够”,到今天的“好不好”“优不优”,便说明“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只有顺应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创新供给激发新需求之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才能让广大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坚
定听党话、跟党走,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换言之,高质量发展本身就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只有始终把握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推动发展不断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
牢牢把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是关键。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无论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还是把扩大内需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都决定了增加居民收入是源头,只有让亿万群众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才能有力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与再生产周而复始,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进一步增强我国发展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和持续力,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尤其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求一如既往稳就业的同时,更要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使居民收入增长与国民收入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有显著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格外注重保基本、固底板、兜底线,尽可能让所有有劳动能力的群众能自力更生、自食其力,通过勤奋劳动、诚实劳动获取收入,尽可能让所有弱势群体都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坚决不因特殊、突发原因而出现规模性返贫。
牢牢把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是必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奋斗正当其时。但无论如何,党员干部也不能好高骛远、急躁冒进,只想着大干快上,而漠视、忽视身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应该看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民生保障与改善体制机制,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周期谋划、战略性布局,也需要立足眼前、着眼当下,把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好、满足到位。如怎样减轻群众的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如何保障新就业群体的正当合法权益,怎样让群众更为经常性地拥有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优质的水源,等等。唯有涵养“民之所忧,我必念之”的人本情怀,增强“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深入基层、走进群众,问需于民、问安于民,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使群众从当下的美好生活中更加觉得有盼头、有指望,才能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在党的领导下把美好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牢牢把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群众更有安全感是底线。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之义。回望来时路,正因为有社会长期稳定、国家长治久安作前提,亿万人民才在党的领导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奋进新征程,各种矛盾风险挑战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越发要求把安全作为护航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压舱石”,努力实现居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安全稳固。尤其着眼居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深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势所必然,意味着基层党组织领导的群众自治机制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一方面,要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并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激发居民群众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牢牢把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在党员干部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一定程度上,民心即民生,让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自然也就守住了民心。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务必不忘“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永远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加强党性锻炼,提高理论素养,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问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以造福群众为行使权力的价值归依,把让群众得实惠作为崇高的事业、最大的政绩;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党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无论是谷文昌“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还是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还是黄文秀为帮助群众奔小康,毅然放弃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一代代共产党人实干、苦干、拼命干,始终围绕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一鲜明主题而展开,也由此为今天党员干部作出示范、树立标杆。奋进新征程,牢牢把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持续增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必能“朵朵葵花向太阳”,让亿万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孜孜以求、接续奋斗。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门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