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张 翼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论述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大命题,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要成果,是一项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在改革中开拓发展。

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人类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现代化的普遍性,体现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宗教国家化和宗教世俗化、公民国民教育化、工作职业化、生活富裕化等特征。因为这些普遍性,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全面研究世界现代化史,充分吸纳别国经验,防范现代化夹带的风险挑战,将西方式现代化的教训,转化为我们规避风险的经验,形成后来居上之势,发挥出不同于“串联式现代化”的“并联式现代化”优势,将西方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道路,通过跨越式发展浓缩在几十年的时空场景,转换为快速的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

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虽是一字之差,但背后体现的是党情国情民情的时代变化。邓小平同志讲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实际是对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国情的科学概括,并形成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战略构想。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特征的新凝练和新拓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勾画了未来几十年我们必经的历史性发展过程,形成2027 年“关键时期”、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期和 21 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期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我们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任务,实事求是地确定今后的经济社会建设指标。

在全国层面,我们既不能把未来的战略目标“当前化”,也不能将当前的战略目标“未来化”,更不能简单地套用、复制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只有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推进策略,体现出不同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环境的政策配置特性,才能既发挥战略目标的引领作用,又防止机械固化与急躁冒进思想,在统筹兼顾、系统谋划中做到整体推进。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处理好现代化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实现现代化的优势与短板、整体推进与局部示范、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改革发展稳定与民生保障等之间的关系,防止犯颠覆性错误,控制风险底线,以“社会的长期稳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力争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其中,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最根本、最现实的中国国情。把 14 亿多人口带入现代化国家行列,将彻底改写世界现代化格局,意义极其重大。但我们同时还要认识到,巨大的人口规模,既具有潜在超大规模市场的积极意义,也要注意到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冲击。我们需要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是人口数量增长的过

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则是人口负增长与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化的过程。这两个客观过程需要的发展模式会截然不同。

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中,人口老化的过程,往往是人口达峰并缩减人口数量红利的过程,也往往是经济增速趋于下降的过程。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都存在这种约束性。日本自20世纪泡沫经济破灭到现在,其人均GDP就一直徘徊于38000美元左右而难以攀升。因此,只有对我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做出准确预判,才能前瞻性地以人口分布与人口结构的变化配置各项经济社会政策,尽量化解人口负增长带来的老龄化、少子化、家庭小型化、迟婚化(不婚化)、社会个体化等问题,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才能如期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科技创新与普及应用,可以有效激发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所蕴含的潜在红利。唯有将潜在红利转变为现实红利,我们才能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过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通过财税制度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团结,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形成“提质”而“不失速”的良好格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则是我们当前正在实践推进并只有通过长期努力才能达到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集”在世界现代化史上,还没有完全同时出现过。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所构建的这个“目标集”是没有先例可循的现代化,我们只能在艰苦探索中破浪前进。我们的每一次成功,都会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而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

建构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实践发展到哪里,理论创新就应该跟进到哪里。同样,理论创新发展到哪里,就会将实践引领到哪里。中国式现代化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到新时代以来的成功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抽象、概括和建构奠定了扎实基础。

西方的现代化奠基了西方以西欧和美国为主的现代化理论,这个理论先天带有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比如其形成的文明社会与野蛮社会的叙事逻辑,其以西方为中心而定义的近东、中东和远东等地理方位等,就体现着极其浓厚的歧视性话语霸权。西方国家还在其意识形态世界中建构了西方的东方学,并以西方的东方学对东方世界形成解释力。西方式现代化理论,通过形形色色的渠道移植到发展中国家,但自二战以来的世界现代化史表明,其很难在他国取得成功。在亚洲,只有韩国、新加坡和以色列等特殊国家通过特殊的通道由发展中国家转变为发达国家。绝大多数亚非拉国家,因为在现代化道路上遇到了很多不可克服的难题(比如中等收入陷阱难题)而开始了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证明,我们不仅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而且也善于建构与这一新世界密切结合的新的意义世界,在世界现代化理论中生长出具有东方社会特质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作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以小康社会理论为基础而指引的现代化过程。当前,我们步入了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主题的新征程。我们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亲身参与者,也理所应当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概括者。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也要求我们在世界现代化理论的知识之树上,生长出不辜负这个伟大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之花。(《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年3月2日)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