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党誓词历史变迁看党员标准变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入党誓词随着党的历史演进经历了“萌芽初现”“接续发展”“走向成熟”“延续拓展”和“完善定型”五个发展阶段,本文从历史变迁角度探索入党誓词的演变过程中对中共党员标准的变化。入党誓词历史变迁所体现出不同时代内涵和要求,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入党誓词的演变持续到了党的十二大后才稳固下来,从入党誓词历史变迁看对党员标准变化要求越来越科学、具体、完整,从入党誓词历史变迁给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深刻启示:必须始终坚守思想建党、坚守纪律约束、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诞生初期、红军时期的入党誓词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初期,党只是对党员入党资格、条件和手续程序作了说明。对新党员举办入党仪式,并没有规定誓词,所以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入党誓词。比如王树声在 1926 年 2 月入党时的入党誓词为:“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服从党的纪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严守秘密,誓不叛党。”1927 年 10 月 15 日,毛泽东在酃县水口村叶家祠堂主持了六名新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他向新党员详细解释了入党誓词的意思,然后带着他们宣读入党誓词:“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不难发现这一时期入党誓词对党员的要求,都在强调“阶级斗争”,强化斗争意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已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指导着党员发展工作,核心内容为“永不叛党”,对党员作的基本要求是对党忠诚。
抗战时期的入党誓词
这一时期的入党誓词为:“我志愿参加入中国共产党 ,坚持执行党的纪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对比红军时期的入党誓词,这个时期的入党誓词有较大的变化,比起上一时期,不再强调“阶级斗争”,而是强调“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可以看出党对党员要求是努力去奋斗,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明确提出个人是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坚持执行党的纪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明确提出党员既要努力提高思想觉悟,还要执行党的决定,不断加强理想信念、信仰、政治的教育,要通过党员的模范行动和精神来引导群众,在入党誓词中充分得到体现。
解放战争时期的入党誓词
这一时期的入党誓词为:“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作如下宣誓:(一)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三)遵守党的纪律;(四)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五)要做群众的模范;(六)保守党的秘密;(七)对党有信心;(八)百折不挠,永不叛党。”这个时期处于大发展党员时期,革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不再强调“阶级斗争”,而是强调“做群众模范”。其次,突出强调“对党有信心”。再次,明确提出“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强调“遵守纪律”“保守秘密”“永不叛党”等基本要求的同时,添加了“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等新的内容。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的报告中提出了党员的八条标准,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党;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提高思想觉悟等。可以看出党对党员标准要求更加具体、严格,在信仰、思想整体上要求,在党员发展工作和党员教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入党誓词
在新中国成立后,没有对入党誓词统一规定,各地结合实际自拟誓词,这一时期有一份入党誓词被党内广泛使用:“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承认党纲党章,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随时准备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全人类彻底解放奋斗终身。”虽然入党誓词在党章中没有明文规定,主要是对党员的一种党性教育,我们可以看出党的方位在发生变化,入党誓词开始强调要“承认党纲党章”,对党员的标准也在改变,要求党员从战斗和斗争转变为精通业务,为国家建设服务,要求党员继续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的牺牲、奉献精,誓词用“随时准备牺牲个人的一切”来强化党员标准,可见对党员标准更严格。
党的十二大至今的入党誓词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正式记载入党誓词,党的十二大修订的党章规定,“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这一时期的入党誓词为:“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党的十二大党章中提出了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和条件,在党员义务中新增了“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等内容。不难发现入党誓词强调“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是党对党员始终如一的要求,这与誓词增加的内容“履行党员义务”规定是衔接的,这一时期的入党誓词更加契合时代需要,更全面、系统、科学地总结了对党员的要求,体现了新时代党对党员标准的要求更加科学和完整。
(作者单位:内江市市中区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