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红色殿堂”——对加强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建设的几点建议
整合资源联合共建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是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具有鲜明四川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原创性改革。自2020年谋划启动以来,“统分结合、省市共管”的管理体制、“一体办学、独立运行”的办学机制和“地方主体、省市联动”的建设模式不断完善,“党校+干部学院”“红色资源+当地特色”的发展路子走深走实,传承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干部教育培训品牌逐步打造成形。按照“一年改进提升、两年提档升级、三年完善体系”的发展规划,结合本次参加长干院的学习和现场教学,课题组对进一步加强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建设有以下几点建议。
进一步给予学员参加现场教学的沉浸式体验感。目前学员在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各分院的现场教学时间一般为3天左右,时间相对较短,在让学员更加真切体悟到红军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方面还不足。计划安排要增强敬畏感。建议由熟悉长征、熟悉解放军战史的同志来设计教学,认真研究受训对象、培训目标和主要内容,实行一期培训一个方案,力求因班施策,不搞一案通用、一种模式,避免简单化、娱乐化教学。组织教学要加大困难程度。苦难教育人,真实打动人。坚持以红军为参照,在确保安全前提下,一定程度还原长征艰难困苦,合理设置重走长征路的路线和长度,适当降低伙食标准和供给保障,限定完成时间及要求,真正把一次吃苦经历变为一生的难忘记忆和艰苦奋斗的力量源泉。扣问初心要力求深层次。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听革命故事等活动,触及思想和灵魂的深度还不够,应坚持不断完善党性锻炼、思想洗礼的方式方法,把烈士墓(纪念碑)前反思检视作为重要环节。可组织每名同志与革命烈士说心里话,向烈士报告个人情况,对照查摆差距不足并郑重表态,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提升精神境界和奉献情怀。
进一步丰富拓展文化、民俗、军事等教学内容。目前的教学内容设计突出长征精神教育,可适当增加并有机融入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军事指挥等内容,把红色这个主色调衬托得更加鲜艳亮丽。讲解优秀传统文化。梳理革命发生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资料,围绕历史遗迹、宗教场所、古代诗词、碑文对联等重要文化载体,有选择性地对其精华部分加以讲解阐释。比如在泸定,可进一步发掘茶马古道对民族交融的意义、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中的天下观人民观、为什么小小一个县城同时存在观音阁、噶达庙和天主教堂等,集中呈现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核心价值,让学员接受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双重滋养。介绍地方民情社情。通过座谈交流、参观走访等形式,让学员了解当地风气、习俗、建筑、服饰、节日等情况,近距离感受党中央大政方针在基层落地落实的生动实践,对比体悟民族团结进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显著变化和突出成就,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主动担当推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宣传者实践者。模拟军事化指挥演练。军事斗争是红军长征的主旋律,课堂讲授、澄清历史是一方面,让学员在模拟实战中增强敢于斗争的精神和善于斗争的本领也很有必要。可邀请军事院校专家,结合地图、沙盘等,从作战的角度讲解红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红军指挥员的高超指挥艺术;还可按红军编成,由班干部相应担任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负责人,将学员按班、小组分编为红军连队、排,模拟研究组织行军机动和战斗行动,不求穿红军衣戴红军帽等“形同”,而求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神似”。
进一步加强对“强渡大渡河”史实的研究和教学。从长征史实看,飞夺泸定桥与强渡大渡河高度关联,红军强渡大渡河后船只不足、过河较慢而国民党追兵迫近,便有了中革军委临机决定迅速夺取泸定桥,二者共同书写了红军跨越大渡河绝地、不做“石达开第二”的伟大传奇,因此,和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彝海结盟、过雪山草地一样,强渡大渡河也是长征中的重大事件。毛泽东《七律·长征》中“大渡桥横铁索寒”,正是赞美了红军在飞夺泸定桥和强渡大渡河中的壮举。从意蕴内涵看,飞夺泸定桥是一次奔袭战、速决战、攻坚战,其穿越历史的光辉在于22名勇士跨过泸定桥的13根铁索,也在于红四团创造一昼夜沿大渡河左岸徒步行军240里山路的惊世奇迹,加强对“强渡大渡河”的研究和教学,可让飞兵夺泸定的关键和灵魂得到充分体现。从地理环境看,泸定桥是大渡河沿线的重要点位,目前泸定桥分院就位于大渡河畔,可与雅安市联合设置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教学点,打造区域协同发展在党校共建和干部联合培训上的示范,让甘孜泸定桥分院标识性更加鲜明,对红军长征在四川的支撑性作用也会更强。
(课题组成员:四川省委党校第30期中青二班学员杨奎、龙泳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