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增进民生福祉”
李玉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动力与依归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着眼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切实把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高品质生活,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住房、教育、医疗,都是民生的重点,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日常生活中,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是群众感受最深、关切最重之所在。民生改善既反映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也连接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切身感受。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人民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及时为群众解难点、疏堵点、除痛点。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把促进青年人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老幼病残的服务,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有真正的幸福感。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造福人民。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可见,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实现人民的幸福安康。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才有意义;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才有动力。要牢牢把握人民幸福安康这个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光明日报》2023年3月31日)
王明姬: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
稳就业、保民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需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加大力度推动就业服务前延和政策落地;促进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坚持外出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巩固脱贫人口就业帮扶成果。落实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加大保供稳价工作力度。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多措并举抓好稳产保供。切实兜牢民生底线,扩大保障范围、降低启动条件,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扩覆盖、提质量。在养老领域,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在医保领域,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的有效衔接,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在就业领域,尽可能将灵活就业人员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各类就业群体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重统筹、防风险。统筹推进、一体谋划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各方面工作,通过改革推进可持续发展。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管理能力,促进基金保值增值可持续发展。
补短板、强弱项。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事业,以及与之相关的护理保险、健康服务等,因地制宜加强养老服务供给,增强满足各种需要的精准性。
(《经济日报》2023年2月9日)
陈越良: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一是健全党建引领机制,全面加强党建引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制度机制。优化村(社区)服务功能布局,促进服务资源高效配置和有效辐射。
二是不断丰富服务供给,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以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困难家庭等为重点,优先发展社区养老、托育等服务。大力发展社区生活性服务业,大力提升城市社区就业承载力。着力补齐农村地区服务短板,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服务便利化。强化应急管理、风险防控、社会心理服务等方面短板弱项,努力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
三是完善多方参与格局,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支持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慈善资源等社会力量,支持社区服务企业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多元供给。
四是进一步优化服务机制,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和“一站”办理,完善即时响应机制,推广接诉即办等基层经验,及时响应居民需求。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事项,广泛参与社区服务。完善服务评价机制,健全群众满意度调查评估制度,推广社区服务“好差评”评价激励制度。
五是加快社区服务数字化建设,推动部署政务通用自助服务一体机,完善村(社区)政务自助便民服务网络布局,增加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受理、办理数量和种类。充分考虑老年人、残疾人习惯和特点,推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社区服务圈、智慧家庭建设,促进社区家庭联动智慧服务生活圈发展,构筑美好数字服务新场景。
(《民生周刊》 2023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