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五个维度 做好调查研究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工作的重要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一门必备的基本功。”为促进调查研究工作取得实效,可聚焦“心到远处、身到实处、情到深处、理到高处、力到难处”五个维度发力。
心到远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调查研究在开始阶段就要坚持系统观念,站高谋远,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调研活动开始前要明确调研目的、把准调研方向、厘清调研问题、做好调研准备。领导干部要跳出“文山会海”,走出办公室,扑下身子、沉到一线,亲自深入农村、社区、工厂、学校等平时少有到的“远处”,以“打水要到井边,打柴要到山间”的务实作风,访实情、察民意、听民声。不能见子打子、就事论事,不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调研。有些干部错误地把调研形式当目的,做出自己很重视调查研究的模样,还需要基层配合演戏,这样的调研当然是称心如意的,但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身到实处。“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只有“身到实处”,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听到真话、了解真情。毛泽东同志亲自做了32天的实地调查,才写成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入江苏、广东、湖北等省份调研,就达到“小康水平”要求一个省一个省算账,形成的调研成果被党的十二大报告吸纳,描绘了到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水平”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最终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现在有一种现象,即一些领导干部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自留地,仅仅把调查研究当作“规定程序”,交出“应景文章”便敷衍了事,下到一线后,也只是拍个照、搭个台、唱出戏,这样扎扎实实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的调研,可谓是背离了初衷、失去了本意。领导干部无论多忙也要抽出时间,走出办公室,亲临现场一线,但决不能搞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
情到深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解决群众和基层实际问题。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查、深入研究、扭住不放。最近,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因下基层调研太接地气而走红。他头戴草帽穿梭在田间地头,身着牛仔裤走在长沙太平街,看着更像是在田间地头、在基层社区的村(社区)干部。看着汗流浃背的沈书记,网友们直呼,这才是干实事的干部。反观一些领导干部到群众中开展调研,穿着考究讲究排场,不和群众握手、不与群众拉家常。调查研究只有带着真感情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的情绪、感受群众的疾苦,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真心实意地与群众交朋友、拉家常,通过面对面交流、心与心交换,才能准确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理到高处。“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它扎根现实土壤、回应实践需求,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涵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深刻道理学理哲理,是开展调查研究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面梳理汇总调查研究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理念方法、对策建议,出台制度办法等,都要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论证,使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更好为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服务,为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服务。当前,有一种不良现象,即有的同志片面地将调研的最终目的和调研报告相等同,调研报告的结论为“建议”而建议,更别提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剖麻雀、把脉问诊、对症开方。更有甚者,“建议”中只提方向性意见和工作要求,因针对性不足、操作性不强、建设性不够,导致难以落地实施。有的是开展了调研、也拿出了成果,但一看动辄就要新增办事机构和人员编制,制度管不着、协调有难度、落实费精力,这样的对策建议即使是再务实、再高明、再有力,也只不过是白条一张、白忙一场。
力到难处。“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是坚持攻坚克难,发扬斗争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敢于啃最硬的骨头、敢于接最烫手的山芋。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针对福建是林业大省、广大林农却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艰难状况,在上世纪80年代有些地方出现了乱砍滥伐现象、中央暂停了分山到户工作的情况下,本着提高农民收入目的,冒着风险,抓住“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这4个难题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推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形成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林改文件,林改经验被2008年中央10号文件全面吸收。领导干部要树立鲜明的问题导向,做好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将解决问题作为调查研究是否产生实效的核心标准,要亲自带头协调解决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加大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长期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的解决力度,建立调研成果“回头看”机制和举一反三常态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等监督机制,根据基层反馈及时更新思路、调整对策,确保调研成果与实际工作不脱节、与当地发展不脱轨,让调查研究真正取得实效,让调研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作者系广安市委党校(小平干部学院)常务副院(校)长、邓小平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