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聚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张玉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依据、重大意义及实践路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着眼于全球发展和人类发展,在观照“两个大局”基础上创造性提出的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全面继承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升华了中国始终坚持的和平外交理念。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内核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维护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解决人类发展的共同难题,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共建和平发展的新型国家关系。新时代需要通过培育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增强共同利益意识,完善和健全话语传播体系等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学术探索》 2023年第3期)

罗圣荣 张新 廖宏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实践阻力及优化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站在世界全局视角提出的顶层设计,为探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解决全球性人类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历经十年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已在周边国家和部分区域取得良好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但在构建进程中,仍面临着全球价值认同的壁垒、全球治理中大国权责失衡、逆全球化势力冲击以及制度性保障不足等问题。未来,中国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需进一步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手段,提升理论自洽性和现实相容性。同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全球治理中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推动全球发展倡议与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并行,积极维护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制度体系,助推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确保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行稳致远。

(《世界民族》 2023年第1期)

王义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一带一路”建设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最具国际影响力、原创性的两大创意。

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和时代进步要求,着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重大倡议。在2017年底中国政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将“一带一路”的目标定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时代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中的逻辑是立己达人,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通过发起“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人类共同现代化事业。

“一带一路”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并致力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打造互联互通伙伴网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与共。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梦梦与共的伟大使命。

“一带一路”建设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战略对接,如越南的“两廊一圈”构想、柬埔寨的“四角”战略、印度尼西亚的“全球海洋支点”构想、哈萨克斯坦的“光明大道”发展战略、俄罗斯的跨欧亚大通道建设等,改变了“一带一路”国家被全球化的局面,正在打造主场现代化、主场全球化,实现美美与共。正所谓“利当计天下利”,“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对冲当下脱钩、断供、新冷战,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再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激发“一带一路”完善全球治理的迫切追求。

长期以来,国际规则是强国制订的,弱小国家只能被动接受。“一带一路”改变了这种强者逻辑。在共建“一带一路”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命运共同体合作文件,可谓志同道合:在双边层面,中国同巴基斯坦、老挝、柬埔寨、泰国等国共同推动构建不同形式的命运共同体。在地区层面,周边、亚洲、亚太、中国—东盟、澜湄国家、中非、中阿、中拉、中国—中亚、上合组织等命运共同体稳步推进。

在全球层面,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等命运共同体应运而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写入联合国、金砖等国际组织决议或宣言,凝聚共识、推动合作行稳致远。这些国家、地区和领域,也是“一带一路”合作最深入、成果最为丰硕的;签署命运共同体文件也是“一带一路”建设机制化的结果。由此,也极大增加了有关国家、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中的话语权。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构建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美丽清洁的世界,引领“一带一路”建设的世界观、方法论:“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建设所激活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也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谱系。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早已超越了推动中国全方位开放的目标,超越了推动全球化走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最初定位,致力于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打造全球互联互通伙伴网络,正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呼唤我们构建“一带一路”自主现代化知识体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史。

(《人民政协报》 2023年5月16日)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