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推动四川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李东倜 何培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四川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发源地和旅游胜地。近年来,全省总体实现了由文旅资源大省向文旅经济大省跨越,推动文旅业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综合贡献率常年保持在25%左右。但我省从文旅经济大省向文旅经济强省跨越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短板。

一、我省文旅融合发展基本现状

一是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巴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建成公共图书馆209个、文化馆207个、博物馆411个,非遗馆、传承所(点)623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4231个,推进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

二是文化产业稳中提升。2019年—2022年,全省文旅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240余亿元,竣工投运127个项目。531个文旅项目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636.95亿元,居全国第一。全省现有国家文旅消费示范(试点)城市6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7个。

三是旅游业发展提质增效。每年评选天府旅游名县、名牌。全省现有天府旅游名县39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884家,其中4A级景区338家、全国第一。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家、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6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5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景点)5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5个。

四是文旅融合不断深入。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艺精品创作展演、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全域旅游创建、文旅特色小镇培育、文旅精品线路推广、节会活动品牌培塑和文旅交流合作等八大“文旅+”“+文旅”融合重点工程,聚焦文旅融合推进业态创新,为四川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持续赋能。

二、从文旅经济大省向文旅经济强省跨越发展的问题短板

一是区域发展仍不平衡。成都约占全省文化产业体量的一半,大量核心行业和新兴业态主要集聚在成都,空间布局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成都市旅游总收入与拥有全省5A级旅游景区总量三分之一以上的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形成明显的剪刀差。

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仍然不高。四川作为中国文旅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全省特品级旅游资源中地文景观72处、水域景观58处、生物景观24处、天象与气候42处、建筑与设施153处、历史遗迹59处、人文活动10处。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开发利用及转化能力相对较弱,盆周山地、川西高原等大量世界级资源“藏在深闺人未识”,文旅资源整体利用转化效率较低。

三是产业结构还需优化。旅游六要素中存在购物、娱乐要素发展不足,优质产品供给不够、巴蜀文化挖掘不深,难以适应旅游消费趋势和群众出游方式新变化。从产品结构上看,三大类景区中,观光为主的A级景区占比近90%;中高端旅游产品供给滞后于游客的消费和市场的差异化需求。

四是市场主体多而不强。我省文旅行业头部企业、“链主”企业仍显不足,市场主体核心竞争力不强,“散小弱”现象依然明显。全省文化企业法人单位数仅占北京、广东等地的30%左右,规上文化企业数量不到江苏、浙江的一半;缺乏资产规模和经营收入“双百”旅游企业。

五是入境游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全省入境游总体规模偏小、市(州)入境游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国际化旅游产品供给不足等。旅游外汇收入等主要指标与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入境游客在川人均停留时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加快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设立文旅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区域发展更加平衡

一是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省级财政安排文旅高质量发展专项奖补资金,用于扶持重点文旅IP项目、区域文旅经济品牌创建、数字文旅发展、文旅新业态培育、文旅产业园区建设、文旅市场主体做大做强。

二是有效促进区域文旅资源整合。坚持五区协同推进旅游风光带建设,推动一体化、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加大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建筑与设施、历史遗迹、人文活动类文旅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支持文旅项目用地、金融、专项债等要素保障。

三是着力打造文旅发展新增长极。培育一批世界级文旅新地标和目的地,打造一批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生态旅游示范区。

(二)加快文旅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一是加快文旅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各地引进一批知名企业,谋划开发一批主题鲜明、具有地方特色、产业整合度高、示范性强的重大文旅IP项目。

二是加快发展数字文旅。加快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混合现实等现代科技在文旅领域应用,支持在公共文化场馆推广普及自助语音讲解、路线引导、数字体验产品等智能导览功能。

三是加快培育文旅新业态。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支持各地广泛开展街头文化艺术展演和研学旅游发展,鼓励利用农业、水利、林业等资源发展研学项目。

四是健康有序发展民宿。指导各地出台民宿发展实施细则。加快民宿标准化建设,对成功创建旅游民宿的,给予资金奖励。

五是积极建设文旅产业园区。鼓励各地利用闲置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历史街区、校园建筑、商务楼宇等存量房产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三)深入推进文旅融合跨界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打造文旅融合精品。鼓励各地依托当地特色文化打造一批标志性文旅融合产品。鼓励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旅游融合发展。鼓励各级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举办民间工艺品主题精品展览。鼓励文化文物单位和文化企业开发文创旅游商品。

二是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推进“工业+文旅”,鼓励各地依托工厂、工业遗产项目等发展工业旅游。支持“体育+文旅”,发挥品牌赛事带动旅游、促进消费的重要载体作用。支持“茶产业酒产业+文旅”,扶持茶文化小镇庄园、酿酒小镇等融合项目。支持“影视综艺+文旅”,鼓励创作带动文旅发展的歌曲、影视剧、综艺节目等。支持“林业+文旅”,鼓励创建森林康养基地、疗休养基地。鼓励各地创新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开发红色主题旅游产品。

三是支持舞台艺术与旅游市场融合发展。鼓励文艺院团参与创排面向旅游市场的舞台艺术剧目,支持进驻景区常态化开展公益性演出。

(四)打造更多文旅消费品牌,推动文旅消费扩容提质

一是大力举办文旅促消费活动。支持各地商务、文旅部门联合举办主题促消费活动。支持大众茶馆和川菜馆入驻景区、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交通服务区、酒店、宾馆等。支持文旅企业推出优惠券、打折让利等促消费措施。支持景区、旅行社等市场主体联合推出文旅促消费优惠措施。

二是着力打造文旅消费精品线路。支持各地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示范城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主题游、乡村游、周末游等旅游线路。策划推出体验游线路和一系列微旅游、轻度假特色旅游产品。加大文旅资源境内外宣传推广力度,赴重点客源地开展旅游促销推介活动。

三是不断优化文旅消费环境。严厉打击欺客宰客、“不合理低价游”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完善旅游投诉“一口受理、快速办结、先行赔付”机制,大力营造优质文旅市场环境。

(五)做大做强文旅市场主体,提升文旅发展软实力

一是持续推进景区提质升级。持续打造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推动亚丁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建设,加快建设稻城亚丁文旅新地标。各级财政对国家级旅游景区、度假区给予一定奖励,支持打造世界级旅游精品。

二是加大文旅企业支持力度。筛选优质文旅企业纳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库,加强文旅企业上市培育孵化。扩大惠企覆盖面和支持度,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困难、扩大再生产等问题。

三是加强文旅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各地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支持文旅企事业单位与相关高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育。定期举办导游、领队业务提升培训班或研讨班,提升讲解水平、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30期中青2班学员,李东倜现任省文化和旅游厅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机关纪委书记,何培龙现任致公党省委组织处处长)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