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水青山 共享生态幸福 ——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北碚答卷”
北碚区位于重庆主城西北部,地处缙云山麓、嘉陵江畔,是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之一,是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板块,素以生态环境优良、自然风光秀美著称,全区森林覆盖率50.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7.06平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噪声环境质量居主城区第一,是巴山夜雨之地、世界温泉故里。近年来,北碚区先后获得全国首批风景名胜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先进文化区、国家园林城区、国家生态示范区等重要荣誉,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被联合国人居环境署授予“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范例奖”。2019年,北碚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一、学好新思想,让“两山论”在干部群众心中深深扎根
一是常学常新,入耳入脑入心。坚持将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与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通起来,与学习贯彻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打通起来,做到常学常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召开区委常委会会议和区政府常务会议97次、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11次、缙云山综合整治领导小组会议38次,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视察重庆、浙江、陕西、山西、宁夏等地时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全区各级党组织通过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抓好综合整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二是借锤敲钟,汲取经验教训。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违建突出问题、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等重要批示精神和中央《关于陕西省委、西安市委在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上严重违反政治纪律以及开展违建别墅专项整治情况的通报》作为缙云山综合整治领导小组会固定议题,持续打牢思想根基。组织党员领导干部赴陕西、甘肃、浙江等地学习考察,深刻汲取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问题、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教训,认真借鉴莫干山生态环境保护成功经验,进一步坚定抓好整治工作的信心决心。
三是春风化雨,凝聚群众力量。坚持用心学进去、用情讲出来。成立区委宣讲团,组建基层宣讲队,区“四大班子”领导干部带头走进群众,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缙云山综合整治政策”等专题宣讲800余次。组织90余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广场等,大力宣传绿色发展、生态环保理念,积极宣传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政策措施,引导群众转变观念,争取群众理解支持。在电视台、报纸、网站开辟专栏,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全区主旋律,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综合整治的良好局面。
二、共抓大保护,让绿水青山的北碚名片更闪亮
一是寻访排查,会诊肺叶之伤。成立20个专业调查小组,对保护区内所有2192宗(个)建构筑物进行清理和测绘登记,系统建立数据库和图库。开展四轮排查,对问题进行梳理、研判,纳入整治台账,同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涉保护区查处土地案件、新审批农房情况进行自查,列出133个问题清单;对国有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上违法违规问题进行再排查,确保问题不遗漏、整治全覆盖,梳理64个问题项目;全面清理需要搬迁的对象,摸清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原住民户口、人数、房屋、土地、林权等基本情况,为综合整治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二是坚决拆违,守护绿水青山。坚持分类处置,采取“区领导包片、街镇领导包组、干部包户”,以及挂图作战、对标打表、清单销号等方式,扎实推进问题整改。区领导带头深入一线,研究整治方案,解决具体问题。组成工作组、突击队、攻坚队40余支,全员参与缙云山综合整治。结合市委督查反馈问题和违建别墅整治工作要求,对保护区内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体量建筑进行深入排查,逐一制定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时限清单,由区领导包案,带头约谈业主,集中两个月时间,全力拆除云登酒店、金湖湾、大罕宫、翠月湖、顺禄山庄、马中咀、三益公司别墅、解危安置房等21处大体量建筑,累计拆除违法建筑8.8万平方米。建立长效联合监管机制,对整改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控,严格建设审批,强化秩序监管,坚决杜绝“拆后复建”“违建反弹”,确保在缙云山自然保护区不新增一平方米违法建筑,坚决防止破坏生态行为再次发生。统筹区内区外、山上山下,经常性开展问题检查、督察,加强对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的监管与保护,加快森林、绿地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让缙云山麓天常蓝水常绿树常青。
三是大胆创新,探路生态搬迁。以“作出示范、打造样板”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目标,统筹各类政策,创新工作举措,开展生态搬迁试点工作,将核心区、缓冲区内208户、536名居民全部纳入生态搬迁范围;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整合各类资金1.1亿元,通过搬迁补偿、异地迁建、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开通入学绿色通道、举办就业技能专题培训、增设就业服务岗位、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引导帮助203户、520名居民搬出自然保护区,分别占搬迁总户数的97.6%、总人数的98%,同步拆除农村居民退出房屋3.6万平方米,实施生态修复1.6万平方米,试点经验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保部、国家林草局肯定。
四是保障民生,实现群众愿景。统筹做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工作,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用好用活用足各类民生政策,加大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力度,发放生态扶持和生产发展资金360万元、各类救助金240余万元。实施搬迁过渡17户,改造危房9栋,对525户漏水房屋进行坡屋顶改造和防水处理。对自然保护区原有6公里主要道路和停车场进行改造升级,加装路灯322组,覆盖道路11.9公里,铺设彩色沥青人行步道3.2公里,改善群众交通条件。开发保护区巡山守卡护林员、保洁员等就业服务岗位300余个,让“下山”的原住居民生计有保障,开始新生活。
三、全面抓提升,让美丽生态成为群众生活的幸福标配
一是全力攻坚克难。成立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区“四大家”领导分工负责、包案攻坚,调集500余名干部强力推进,在一线成立1个临时党委和8个临时党支部,成立攻坚组、突击队30余支,区级领导干部每周上山现场办公带头包案,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攻坚处置困难问题;区级职能部门和相关街镇、村社的同志发扬拼搏精神、奉献精神,长期“5+2”、白加黑,入户走访1.5万人次,耐心细致讲清政策措施,积极疏导教育、理顺情绪。区领导带头上山调研1000余次、入户走访1800余人次。原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缙云山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徐运征同志,在检查指导综合整治工作中突发疾病晕厥,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去世,被市委追授为“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原区土储中心主任李辉同志负责原缙云小学和原三益公司等整治项目,坚持带病工作,后突发心脏病去世,被北碚区委追授为“北碚区优秀共产党员”。
二是全速推动生态环道建设。紧扣生态环道“生态屏障路、景观旅游路、产业提升路、消防救援路”功能定位,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生态环道与周边区域连片整体打造。强化与璧山、沙坪坝等区域协同,不断完善环道线路,优化产业、交通、应急等功能布局,牵头编制全线64.52公里缙云山生态环道规划设计方案。加强与中铁建合作,将新建和拓宽26.46公里的生态环道纳入缙云山综合整治EPC和PPP项目,中铁建生态环境有限公司落户北碚。全面开工建设歇马街道农荣村示范段、澄江镇市考试院至柏林村示范段、北温泉街道金刚村示范段。
三是全面开展生态修复。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思路,编制《重庆市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结合缙云山地理环境、气候、植物生长规律,加强林相、色相、季相设计,突出抓好原住居民退回集体的宅基地、承包地、撂荒地和三益公司别墅、解危安置房、黛湖等拆除区域修复工作,累计栽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86种、65.6万株(棵),恢复水域1.79万平方米,生态修复22万平方米。鼓励缙云山农家乐业主实施生态搬迁,引导提升环境品质,关停不符合经营条件的农家乐150余家,指导符合经营条件的农家乐按照规范实现提档升级,与巴渝民宿等加强对接合作,探索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四是全域提升环境品质。围绕“缙云山山上山下,保护区区内区外,整体梳理、整体提升”的工作目标,实施渝武高速缙云山出口至三花石综合整治工作,对接市经信委、市储备粮公司等市级部门和企业,推动四川仪表工业学校、北碚粮食公司房屋收储工作,完成北泉面厂、兴旺取力器厂、静电粉末厂、北碚粮食公司等38家企业和个人收储工作,拆除房屋面积3.1万平方米;启动三花石区域棚改项目,完成376户补偿安置协议签订,拆除房屋5.1万平方米。
五是全力推动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突出缙云山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深度挖掘缙云山自然人文资源,推动农旅文商深度融合。编制缙云山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示范教育基地规划选址方案,全力推动缙云山生态文明实践示范馆建设,让缙云山成为宣传生态文明思想的窗口。修缮恢复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收集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原西南局时期实物319件套、照片1000余张,建成中共中央西南局历史陈列馆。举办缙云山森林山地马拉松、缙云山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中国第二届温泉与气候养生旅游国际研讨会等赛事文体活动,强化缙云山品牌宣传营销。与中铁建重庆投资集团签订缙云山片区综合整治开发合作协议,进一步挖掘缙云山生态文旅资源,实现缙云山片区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打造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以保护和传承性修复为主,让这座位于缙云山麓、隐于葱郁山林的历史名镇焕发生机、重现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