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共治 和谐共享 ——合川区以社会治理现代化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致广大。合川区“以小建大”,通过“小心愿”“小服务”“微协商”“微疏导”推进“大融合”“大联动”“大智慧”,做好社会治理这篇大文章,在以社会治理现代化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形成了典型做法,积累了有益经验。
一、大党建+共治式新格局
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从细处着手,整合政府、市场、社会力量,促进治理体系全覆盖、治理要素全参与。横向上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工商联、协会商会等,实现机构、组织、单位全覆盖;纵向上依托基层网格,实现人、地、事、物、情全掌控。
拓展延伸党的组织和工作触角,推进各级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行“大党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推动驻(在)社区单位、新兴领域党建区域化“党建联盟”,建立双向责任、双向沟通、双向考核和联席会、轮值制、议事日等机制,形成“党、政、企、社、民”为一体的“五元共治格局”,实现党建联抓、事务联议、治理联动、服务联推、文化联建。推进了基层治理单元的协商自治。理清“公事”与“私事”的边界,做到治理中“利”与“责”相适。探索了“党政牵线、社企联动”互动机制,使第三方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突出干部向群众“点对点”服务,加强“精细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让群众的人身财产更加安全、生产生活更加便捷、精神世界更加充实,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
二、大数据+共建型新机制
变“经验主义”的思维定式为大数据治理的思维模式。合川区率先在重庆启动大数据赋能社会治理工作,引导干部切实提升运用大数据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由党委把好方向,“牵头抓总”和“统筹协调”,推动解决平台整合、数据共享、资源配置等老大难的问题,形成上下“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切实做到对“数据”本身的创新,打通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全面汇集政法、政务、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联通卫健、交通、公安等多个部门的数据信息,破解信息“孤岛”难题。同时,实现数据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维护数据信息在开放与安全维度之间的平衡,对全国数据标准的制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变“力量分散”为“联动融合”。提供多主体的“数字化”平台,为政府部门之间的联动以及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沟通建立渠道。通过“政法大数据云”搭建“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网格化服务管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矛盾纠纷调解、平安建设民意调查”等五大数字化平台,节约部门之间的沟通成本,以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提升政府内部协调联动,增强社会治理的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同时,依托大数据技术搭建民情民意汇集、社会组织之家、合事共商三大社会化平台,整合社会力量以实现多主体参与共治。
三、大调解+共享全面小康新阶梯
大调解+共享,是以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为支点,找准大调解体系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两大抓手,整合多方资源、凝聚工作合力,通过源头预防、及时调处、有效化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达到人人共享和谐全面小康的状态。
将党的群众路线充分贯彻到大调解和心理服务中。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人民最新发展要求出发,运用法治、民主、协商的办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心理服务,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切实做到了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使矛盾调解、心理服务充分体现民心民意。
将事前源头预防和事后及时化解无缝衔接到大调解和心理服务中。在构建大调解体系推动纠纷易联易解的同时,也注重从心理健康层面加强源头预防。帮助公民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妥善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困扰,促进理性平和地表达,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戾气,预防和减少极端案例发生。实现全方位、无缝隙、闭环式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
四、问题与展望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系统、一个过程。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社会治理水平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未完全匹配。主要是:基层治理规模过大,治理重心没有完全下移,服务群众意识有待加强,引领群众本领需要进一步提升,数据应用安全性有待增强。
将地方“盆景”打造为全国“风景”,需要将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有机结合,将各地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形成的创新实践、成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理论深化,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时间维度把握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演变规律,从结构、运行、绩效三个空间维度提炼社会治理体系的内在发展逻辑。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需要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向集成化、多元化、精细化和智能化转变,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一)理顺“条块关系”,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
提升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是各治理主体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构建一个体系和系统。这既需要治理体系每个层面“有为”和“有效”,更需要将各个方面有机统合。建立力量下沉、保障下倾、运行管理高效的机制,使基层社会治理有人、有权、有物。全面落实有关加强基层政权能力建设的政策举措,实行扁平化和网格化管理,把条的管理和块的治理协同起来。健全乡镇街道和部门之间的职责体系,坚持权责利一致原则,将上级部门和乡镇街道“联合”起来,形成上下联动、权责分明的社会治理格局。科学设置区县和乡镇街道的事权,明确各自的职责清单,理顺职责关系。明确区县职能部门、乡镇街道各自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构建科学合理、权责一致、有统有分、有主有次的职责清单,完善主体责任清单和配合责任清单。
(二)整合“四新”要素,推动治理方式向精细化和智能化转变
智能化已成为破解智慧社会治理难题的“金钥匙”“好技术”“巧工具”,既为智慧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理念、提供了新方法,又在治理模式上开辟了新路径、拓展了新空间。充分发挥智能化科学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需要我们树立新理念、掌握新技术、建设新队伍、创新新机制,建立健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构建智慧社会治理的制度规则。在以科技赋能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做好社会治理的“巩固”与“提升”,构建智慧社会治理的新模式。深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建好管理云、延伸服务链,拓展大数据在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应用示范,着力提升区域治理水平。推进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和智慧司法建设。加快构建“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管理、用数据来决策、用数据来创新”的智慧社会治理新机制。
(三)践行“核心价值”,推动德治教化全面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加强社会领域的价值治理,坚持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共同推进,实现“硬治理”与“软治理”同频共振。进一步强化价值引领,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社会治理各方面,使其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自觉的行为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