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 以“四不放过”为抓手促进本质安全提升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力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当前,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必须努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安全的新期待。今年以来,结合四川实际,我们推动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四不放过”(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要求,多管齐下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形成了防风险、保安全、促发展的强大声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企稳向好。
一、应势而为,充分认识坚持“四不放过”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命重于泰山”“责任重于泰山”“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安全生产,把制度完善起来,把责任落实下去,尽最大努力防范各类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事故严重冲击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绝大多数生产安全事故都是责任事故,坚持“四不放过”就是要让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成为常态,从而筑牢“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的坚固堤坝。
(一)坚持“四不放过”,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的政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科学指南。坚持“四不放过”,体现了对“两个至上”“两个根本”等重要论断的精准把握,体现了对责任追究的高度重视,是用实际行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通过事故调查处理倒逼措施落实,切实扛牢防风险保安全政治责任。
(二)坚持“四不放过”,是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的重要举措。我省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31个制造业大类,2023年经济总量首次跃居全国第五,但仍存在高危行业领域风险高、城镇事故隐患多、农村安全底子薄、行业监管有盲点、基层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不足等问题。如何加强安全监管?重点就是要落实“四不放过”要求,用调查处理这支笔写好事故教训这本教材,推动各地各部门有重中之重的风险意识、有重中之重的实招硬招,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坚决守牢安全底线。
(三)坚持“四不放过”,是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责任制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牛鼻子”,只有织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体系,才谈得上能够实现高水平安全。但在实践中,抓安全责任措施落实又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稍有松懈就可能造成安全形势滑坡、事故反弹。落实“四不放过”要求,就是着眼服务高质量发展,聚焦安全生产“人、机、环、管”等要素,压实“四方责任”,由表及里、标本兼治,扎实实施一系列治本措施,系统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二、知责尽责,准确把握坚持“四不放过”的内涵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问责不能感情用事,要‘较真’‘叫板’,发挥震慑效应。”调查不是简单的追责问责,更是一次汲取教训、反思总结、推动提升的契机。通过客观公正地调查,做到“发生一起事件、解决一类问题”。
(一)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一是强化调查准备。做好思想准备,把握趋势规律,对事故调查目的和面临的困难有清晰认识,以便在实际调查中能准确把握问题实质。做好政策法规准备,深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熟悉具体政策规定和流程,依规依纪依法开展调查。做好组织准备,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组成的调查组,同步邀请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派员参加,加强协同配合,确保调查的深入与全面。二是穷尽调查手段。既要会用现场勘查、人员访谈、查阅资料、专家咨询等传统方式,也要善用大数据分析、计算机建模、轨迹再现等新兴技术,全面开展事故现场应急处置、应急响应和应急救援等评估。三是深挖事故原因。从直接原因入手深入挖掘间接原因,直接原因重在分析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间接原因重在发现管理、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查清事故经过、应急处置、各方履职等情况,通过完整的证据链还原事故真相,并转换为预防同类事故的范本。
(二)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一是科学划清责任。全面客观收集分析相关信息,坚持“一案四查”,既要查清企业主体责任、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综合监管责任,又要查清直接责任、次要责任和附带责任。二是审慎提出意见。运用历史思维来检索,注重与过往同类事故的量纪平衡,做到同案同罚。运用辩证思维来考量,既要坚持法纪刚性,也要考虑人性特点,实现法理情的有机统一。运用系统思维来评判,综合各方因素提出客观公正的处理意见。三是从严追责问责。按照纪法贯通、行刑衔接要求,坚持依规依纪依法,统筹考虑事故类型、发生原因、部门职责分工和个人责任事实,做到精准定性、妥善处置、严肃问责,防止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确保每一个追责问责结果经得起法律、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三)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以“蹲下去看蚂蚁”的精神和“解剖麻雀”的态度,探索事故背后的实质规律,深刻认识当前制约安全发展、灾害风险突出领域的主要矛盾,动真碰硬解决问题,既解决表层次问题,也解决深层次问题、根本性问题。二是注重对症下药。开展事故调查工作,就是对事发单位的一次“深度体检”,如同看病一样,需要面对面“把脉问诊”,点对点“开出良方”。所提出的防范措施建议和整改方案,应当具备针对性、可操作性、适用性和时效性。三是固化制度成果。如何让“伤疤”长记性,让“痛”的教训刻骨铭心,必须坚持立行立改与长效常治相结合,用制度管人、用流程管事,固化好的做法,形成既管当前、又利长远的制度性成果。
(四)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一是抓住“关键”。事发单位作为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是重点教育对象。要抓住这个“关键少数”,督促其亲自带头、率先垂范,将安全工作由他律转为自律,真正做到重视安全、抓实安全。二是覆盖“全员”。安全生产法提出要“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从业人员既是安全生产的保护对象,同时又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决定因素。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切实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班组、车间和一线操作手,打通安全责任的“最后一公里”。三是触动“同类”。每次发生有较大影响的事故后,要及时进行通报,让案例作为生动教材,以案为鉴、触类旁通,督促各地举一反三开展警示教育,反思本地本领域本行业有没有同样问题、类似隐患,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三、守正创新,全面掌握坚持“四不放过”的路径方法
“守正”就是要恪守正道、尊重传统,“创新”就是要与时俱进、敢闯敢试,具体到“四不放过”,就是要在转观念、转方式、转作风等方面持续发力,带动安全生产水平整体提升。
(一)转观念,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一是突出安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必须始终把抓好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凝心聚力抓发展、促改革、保稳定、防风险,牢牢守住安全红线底线,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二是树立底线思维。坚持底线思维,重点要解决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好的问题。要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临大敌的高度警觉,加强风险规律特点研究,全面掌握重大事故隐患底数,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注重预防为主。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在防的阶段加强安全投入,才能事半功倍。要坚持谋事在先,善于从各类事故中探索并掌握规律,在风险积累阶段就介入治理,实现安全风险整体降低乃至全面化解,从而有效提高“防”的水平。
(二)转方式,解决方向路径问题。一是坚持应急与管理并重。“应急”强调事中应对,“管理”则强调事前防范,要通过完善运行机制,落细安全责任,强化精准防控,真正做到“应急”快速响应、高效处置,“管理”专业权威、求真务实。二是坚持检查与执法并重。科学制定年度检查计划,采取“四不两直”、明查暗访方式严格检查,对执法工作开展不力的有关地区和部门及时提醒敦促、亮单挂榜,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三是坚持调查与治理并重。调查处理是“亡羊补牢”,隐患治理是“积谷防饥”,坚持二者统一才能标本兼治。需要在调查处理的基础上,针对性采取完善制度规程、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提高设施设备安全性能、加强安全监管和执法等措施,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四是坚持声势与效果并重。广泛开展社会宣传,积极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浓厚氛围。坚决破除一般化、“大呼隆”、粗放型的旧思路老办法,拿出显微镜抓早抓小治未病,实现“三个效果”有机统一。
(三)转作风,解决方式方法问题。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的优势,运用“干部+专家”的形式,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真正把问题隐患发现出来,把基层建议反映上来,把过去的经验总结出来,切实提高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改质量,切实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二是坚持严慎细实。严慎细实是根本方法、经验总结,安全治理是系统化、全链条的概念,也是实打实硬碰硬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敬畏法律与生命,用好手中权力,决不留下任何“模糊地带”,让每一个调查结论都板上钉钉。三是永葆斗争精神。责任问题、腐败问题、作风问题是危害生产安全的三大“毒瘤”,必须坚持“四不放过”要求,一体查处、严肃整治,做到去存量、减增量、防变量,让违法违规者得到应有的惩处,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