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邓小平的人格魅力

◇ 侯德邻

202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我们格外思念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同志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他不仅是久经考验的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是一个具有强大人格力量的人。他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一是他的意志坚韧不拔

在70多年的漫长革命生涯中,邓小平同志多次经历“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期,三次被打倒,这在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甚至在世界领袖中都是绝无仅有的。第一次被打倒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3年2月,邓小平同志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抵制和反对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被忠实执行王明路线的苏区中央局打成“江西罗明路线”的“领袖”,先后撤销了他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和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的职务,给予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面对“左”倾错误的“严重打击”,邓小平同志没有消极悲观,心灰意冷,而是选择了勇敢面对。他在承受极大压力,被迫做检查之时,在原则问题上没有做丝毫的让步,旗帜鲜明地与“左”倾错误进行斗争。这不仅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坚持真理、独立思考、不向“左”倾错误屈服的作风,而且折射出他坚韧不拔的意志。

第二、三次被打倒发生在“文革”时期。在“文革”初期,邓小平同志因所谓走“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而被错误打倒。从1969年10月22日至1973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打倒,退出了中央的领导工作,他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转瞬间成了一个只保留党籍,工资被扣发,每月只给生活费的工人。这是何等沉重的打击?面对“左”的错误和人生的重创,邓小平同志并没有消沉,他以钢铁般的意志调整心态,坦然面对,冷静思考。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不仅磨炼了他的意志,更是让邓小平审视反思了历史,使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看得格外真切。

1973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批示,决定恢复邓小平同志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5年1月5日,根据毛泽东提议,中共中央发出文件,任命邓小平同志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他接替了生病的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全面整顿,使各方面情况大为改观。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全面整顿不可避免地会触及“文革”错误的根源,很可能导致自己再次被打倒。但他毫不畏惧,全力以赴,这充分反映了他追求真理、将个人的生死荣辱完全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和坚强意志。

三次被打倒,三次身处逆境,邓小平同志没有自怨自艾,一蹶不振,而是调适心态,冷静地思考党和国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储备能量,为复出做好准备,把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如此淡定,如此从容,源自他对党的信任,源自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源自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事实上,从入党的那一天起,他就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正如1926年6月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一份自传中写的:“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地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从此,不管环境如何险恶,也无论个人荣辱沉浮,他对党的信任从没有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没有动摇过,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也从没有动摇过。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已被隔离五年多的邓小平同志的处境有所改善。他在参观井冈山时说:“我们的党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们的人民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国家是好的,是有希望的。”

坚韧不拔的意志是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坚强意志的背后是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今天,学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面临许多困难、风险和挑战。党面临的“四个考验”“四个危险”是长期的、严峻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经受“四个考验”、克服“四个危险”的强大精神力量。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理想信念动摇,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党员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

二是他的思想与时俱进

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始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1977年7月,在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随后,他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理念,并热情支持新生事物,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出了方向。

第一,提出了改革开放。1978年12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由于邓小平同志的决定性作用,全会接受了他的改革开放战略并把它转化为中央决策,由此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提出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同志的思想与时俱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增强、民生大改善。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实至名归,厥功至伟。

第二,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选择了道路,这一命题的提出,证明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是与时代同行的。

第三,支持建立经济特区。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对习仲勋、杨尚昆同志提出的在邻近香港、澳门的深圳、珠海以及汕头兴办出口加工区的意见表示赞同,并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他生前两次视察深圳、珠海两个特区并题词以示支持。对新生事物感兴趣,给予热情支持,说明他的思想敏锐,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四,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香港、澳门问题是帝国主义侵华历史遗留的,台湾问题则是国内革命战争遗留的,解决起来都很棘手。1984年6月,邓小平同志提出,用“一国两制” 的方式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是重大创新,不仅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大陆、港、澳、台的实际,也符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第五,敲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据此,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世界上没有先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敲定是邓小平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贡献和创新。

邓小平同志的思想脉搏之所以能与时代一起跳动,是因为他坚持学习,勤于思考,关注时代,重视调研,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兴趣,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这才能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是他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

邓小平同志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1981年2月14日,邓小平同志在为英国培格曼公司编辑出版的英文版《邓小平副主席文集》所作的序言中写道:“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番话抒发了他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的赤子深情。事实上,邓小平同志1920年就是胸怀救国救民的宏伟志向,离开祖国和亲人,赴法勤工俭学的。70多年间,无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建设年代,也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都始终情系人民。

在逆境时,他关心民间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寻觅重新为人民工作的机会。1972年11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井冈山参观。当看到当地群众生活很苦时,他心情沉重,便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在这里很辛苦,过去毛主席在这里干革命时很穷,现在还是穷,以后会好的。”他盼望重新出来工作,渴望有继续为人民服务的机会。1972年8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给毛泽东同志的信中写道:“我觉得自己身体还好,虽然已经68岁了,还可以做些技术性的工作(例如调查研究工作),还可以为党、为人民工作七八年,以补过于万一。”字里行间充盈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对五六年不能为人民工作深感遗憾。

在顺境时,邓小平一心为民,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地位,他也一直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1992年,邓小平同志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两次向“希望工程”捐款,共5000元人民币。“希望工程”工作人员通过多方查找,才知道是邓小平同志捐献的。他们深受教育,也很感动,考虑再三,决定把这笔钱用在邓小平同志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广西百色地区,资助那里的部分失学少年重返校园。邓小平同志病重期间,留下遗嘱:捐献眼角膜,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保留骨灰。这是邓小平同志为人民作的最后一次奉献,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心血和毕生精力贡献给了祖国和人民。邓小平同志逝世后,1997年2月20日,位于纽约东河之滨的联合国总部下半旗为他志哀。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前往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处悼念,并在贵宾留言簿上写下:邓小平的逝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也是整个世界的巨大损失。可见,爱国亲民、无私奉献的人,在哪里都受到尊重。

向邓小平同志学习,爱国亲民,对我们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只有爱国亲民,才能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是他的胸怀宽广博大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东西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东西是人的胸怀。邓小平同志就是一位胸怀广阔的人。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征求意见时,一些人建议,党的指导思想只写马克思主义,不写毛泽东思想,因为毛泽东同志在“文革”中犯了严重错误;有的人甚至以此为由提出否定毛泽东思想。鉴于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搞“非斯化”的历史记忆,中国共产党会不会搞“非毛化”,一时成为党内外、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挺身而出,反复强调:“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 “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这些话掷地有声,斩钉截铁!邓小平同志的“三落”,每一“落”或多或少都和毛泽东同志有关。邓小平同志的第一“落”,是因为他在毛泽东同志被“左”倾领导人排挤打击的局面下,勇敢支持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后两“落”则是因为他在毛泽东同志的威望达到高峰时,勇敢地修正毛泽东同志的失误和错误。这种经历也说明了邓小平同志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上,只唯实。正是邓小平坚持客观、公正地评价毛泽东同志,顶住了“非毛化”的喧嚣,从而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党和国家的重大贡献!能作出这一历史性贡献,不仅在于他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远见卓识,还在于他有宽广博大的胸怀。

五是他勇于做自我批评、接受批评

1980年4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说:“‘大跃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不发热?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和我都没有反对,陈云同志没有说话。”这是邓小平同志为“大跃进”决策失误主动做自我批评,承担责任。作为德高望重的领袖,就工作中的失误当众做诚恳的自我批评,令人感动!这不仅没有使邓小平同志的威信下降,反而使我们增添了对他的敬意,他勇于为失误承担责任,严于律己,不诿过于人,说明他内心强大,胸襟开阔!1988年4月8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主席台上吸烟,台下的人大代表红线女(邝建廉)见状,写了一张纸条递上去,上面写着:请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邓小平同志读了纸条后,立即灭了烟。这一幕是那样的平静,不经意间流露了邓小平同志的平等理念,他从来就把自己当作劳动人民普通的一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虚心接受群众批评,“有容乃大”,说明他胸怀宽广。

邓小平同志逝世已经27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想念他,景仰他,钦佩他,感恩他!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推进由邓小平同志亲手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我们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就是对他的最好纪念。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原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