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成渝中部地区发展“逆向飞地经济”路径研究

胡小渝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进一步强调,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培育城市群,发展壮大一批省域副中心城市,促进城市间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享。西部地区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提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既是委以重任,也是对其在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挑大梁地位的认可。成渝中部地区作为成渝双城的连接轴,其崛起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重要突破口,亦是加快推动重庆西扩、成都东进,壮大成渝主轴、挺起中部脊梁,为两省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的重要内容。因此,以“逆向飞地经济”为切入口,探索成渝中部崛起,是推动双城经济圈走深走实的重中之重、破题之举和战略抓手,意义重大。

一、成渝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成渝中部地区长期受到成都、重庆中心城区“虹吸”效应影响,同时受制于发展基础、市场环境、城市区位等因素,整体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偏重,高端人才匮乏,发展动力不足。与此相对,我国沿海地区则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建设用地、自然资源紧缺,亟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成渝中部地区可借机引入其科学技术、高端人才和管理经验,形成资源科学流动路径,达到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目的。

二、成渝中部地区发展“逆向飞地经济”运作模式

根据建设目的和运作模式的不同,“逆向飞地经济”可分为“创新飞地”“总部飞地”“消薄飞地”“生态补偿飞地”四种模式。成渝中部地区可结合本地资源、发展现状,因地制宜探索以上模式。

(一)创新飞地:以“孵化+产业化”联动“飞地+本地”

成渝中部地区可主动到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设立产业孵化器、创新中心等,利用其创新要素资源优势,遴选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创新项目进行孵化,孵化成功后导流回成渝中部地区开展转化和产业化,实现“研发孵化在发达地区,落地生产在成渝中部地区”,打通成渝中部地区创新要素需求和发达地区高端资源供给通道。

(二)总部飞地:以“城市会客厅”形成“前店后厂”

成渝中部地区可在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地建立“城市会客厅”,利用其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配套优势,吸引头部企业的集团总部、区域总部入驻“城市会客厅”,实现管理在“发达地区”,生产在“成渝中部地区”的“前店后厂”区域经济合作形式。

(三)消薄飞地:以“楼宇经济”实现互利共赢

成渝中部地区可借鉴浙江发展模式,集中部分经济较薄弱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土地等资源,到成熟的开发区、园区内投资楼宇经济,实现互利共赢、强村消薄的目的。截至2022年浙江全省已建立38个“消薄飞地”,实现对山区26县全覆盖,累计返利超4亿元,带动3113个村集体增收,具备一定可复制性。

(四)生态补偿飞地:本地绿水青山异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成渝中部地区部分区域属于生态功能区,对土地要素、产业准入限制较为严格,可尝试建立生态补偿飞地,通过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等途径筹集资金,并在沿海地区进行投资建设,进而形成产业异地发展格局,实现本地绿水青山异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三、成渝中部地区发展“逆向飞地经济”对策建议

(一)明确区域内分工协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地方政府是“逆向飞地经济”的主要推动者,应转变发展思维,充分利用发达地区先进管理经验、科技人才、先进技术等发展资源。各市(区)在充分沟通基础上,明确各自分工和产业布局重点,避免重复建设和内部竞争,加强信息沟通和共享,提升中部地区的区域整体性和竞争力。

(二)建立权责对等机制,实现成果共享风险共担

利益分配方面,双方应以实现帕累托最优为目的,“创新飞地”“总部飞地”可采取地方留成部分税收全额返还“飞出地”的方式,“消薄飞地”“生态补偿飞地”模式可采取收益保底+税收分成方式进行利益分享。风险承担方面,“飞出地”“飞入地”应共同承担产业转移带来的潜在风险,避免出现产业引入后,转出地“拍屁股走人”,引入地收拾烂摊子的局面。

(三)理顺政经管理权限,优化政策保障体系

可借鉴川渝高竹新区经验,探索政经分离模式,打破行政壁垒、层级界限、空间分割,实现“飞出地”“飞入地”财税等一体化。推进跨区域“同城待遇”政策,鼓励“飞入地”为入驻的项目、企业和人才提供同等的支持政策。探索成立“飞入”“飞出”两地党政领导担任组长的“飞地”协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作会议,高位推动合作走深走实。

(四)增强生产要素协同,推动优势资源互补

积极探索“飞地”建设用地指标跨域调剂和异地代保政策规则,鼓励优先调剂用于“飞地”建设,保障“飞地”建设用地需求。创新融资担保政策,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以及社会资本加大对“飞地”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人才培养,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达成合作共识,实现人才需求的精准供给。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