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重庆聚力“点线面” 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思考

罗 驰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提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既是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度认可,也是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寄予厚望。

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最优面:渝西八区

川渝互补、彼此融合,相互促进、美美与共。重庆、四川两地的紧密合作首要体现在地区整合,那么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就是双圈建设一个重要区域。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推动重庆、成都都市圈相向发展,而渝西地区位于重庆和成都的中部地段,是重庆西进的必经路线。且其坪坝和低山丘陵的地形地貌占比超过75%,适宜产业布局,能够为制造业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

1.发展园区打造产业集群

新能源汽车和先进材料这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在渝西地区的项目占比都达到了30%以上,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要进一步增强产业园区的承载力,将这两个产业发展作为支柱产业,土地供应保障产业所需,加快产业园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担保、投融资、科创平台建设。增强园区企业数智融合的驱动力,滚动实施工业技改,通过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实现产品生产效率提升和安全绿色生产,推动传统生产向智能制造跃升。

2.引入产业实现错位发展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重量级项目,特别是一些新能源产业在渝西八区落地,其中不乏知名、龙头企业。渝西八区为避免新能源产业同质化竞争,各有不同侧重点:璧山聚焦动力电池、电驱、底盘等培育工程;永川瞄准智能驾驶等领域;江津专注电驱、电转向等总成;潼南则把重点放在汽车后市场,形成覆盖全国的电池回收网络,包括整车拆解、电池维修管理、回收等。

3.扩大开放吸引优质资源

加强与重庆中心城区的合作,比如,在市级确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渝西地区可与两江新区、西永微电子产业园等重点开发区的产业紧密配套。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解决科技“瓶颈”,促进成果转化。加强与国际先进制造业企业的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与重庆数字建设的融合,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最美线: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是重庆实现高质量发展主力军,民营企业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发动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让重庆这个超级制造业基地充满内生活力。

1.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重庆的营商环境是比较好的,但是与沿海地区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重庆以数字化建设来破局,从而快速提高营商水平。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在浙江任职期间,编著了《数字化改革概论》,他在该书中对数字化改革的定义为:“以数字化赋能为手段,以数据流整合决策流、执行流、业务流,推动各领域工作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充分发挥数字化经济高效与透明的特点,重塑行政系统的工作流程与机制,实现行政系统高效、透明的目标,真正建立“亲”“清”政商关系。同时用好机构改革,进一步夯实民营经济主管部门的机构设置和职能职责,政务服务从“一网能通办”转变为“一网能办通”,政府诚信,政策透明、稳定,解决企业问题公平、实在,企业所求就是政府所为。将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建设作为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的重点区域,从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建立活跃金融体系

学习先进地区金融体系、治理体系的建设经验,以开放促改革,大幅度提高重庆的治理水平,把重庆打造成内陆地区高效、透明、廉政的城市样板,从根本上解决重庆民营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顽疾。同时要提高商业银行的政治站位,促进金融行业向实体经济让利,与实体经济共担风险,必要时需要拿出自己的利润来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全面加强党对金融业的领导,加强对商业银行具体业务的指导、监管,加强金融反腐。

3.培养卢作孚式的爱国企业家

卢作孚作为渝商领袖,其精神核心就是爱国精神。让更多民营企业家像卢作孚一样,具有励精图治的实干品格、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兼善天下的高尚境界,创办更多服务世界、服务中国的“社会企业”。加强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梯次培养,建立健全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传帮带辅导制度,为民营经济发展厚植新的有生力量。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最佳点:科技创新

拥有关键核心技术能切实有效地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专门的产业领域,关键的核心技术能够为区域产业确立主导和领先地位。科技创新要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就像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地里的。

1.做优创新平台

做优“一城多园”,实现平台引人、服务留人、事业育人;更加注重以亩产论英雄,提升投入产出比;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增强科技创新集聚度。比如重庆重点建设的西部科学城,将打造为科技创新“孵化器”,直接衔接产业链上下游,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科学城配套完善,包括医疗教育、商业商务、购物金融等资源,实现科技人才就近工作、就近居住,为吸引各类人才增强竞争力。

2.培育创新主体

积极培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打通科技创新的“堵点”“痛点”,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有机衔接,打造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良好创新生态。一方面,紧密结合重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靶向引进高、精、尖等稀缺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深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层级,支持重点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同时,引育更多国际高端创新机构、跨国企业研发中心,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3.提升创新贡献

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产业旗舰联盟推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促进科技资源互补、成果双向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广应用新技术,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对一二三产业的供给与赋能,让更多优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及时精准转化为市场效益,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

 (作者单位:重庆市合川区委党校)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