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党性教育模式的路径探索
党性教育是干部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党长期执政能力、保持党的战斗力、增强党的生命力的根本要求和重要途径。各级党校既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大熔炉”,也是干部党性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将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融入新时代干部党性教育中,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是新时代抓好干部党性教育的重要路径。近年来,高县县委党校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党性教育新模式。
一、高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性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一)充分利用红色遗址,打造独特现场教学点位。高县红色资源丰富,现存的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为干部党性教育提供了“搬不走、移不动、不可复制”的实景课堂。在高县这片红色土地上较为完好地保存着红色遗址革命旧居51处,如李硕勋纪念馆、李硕勋故居、阳翰笙故居、庆符南城学舍等。高县党校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发展,开发现场教学点8个,体验式教学点3个,以点带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党性教育网,为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良好的载体、鲜活的场景。
(二)创新教学培训模式,开发特色党性教育课程。为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高县党校以县级党校分类建设为契机,从2019年起,每年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以“老带新”模式从选题到试讲到成课,资深老教师为青年教师全程提供“保姆式”跟踪指导,并聘请省市专家为青年教师做专题辅导。每年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宜宾市党校系统教学竞赛、精品课活动,其中选派的地方党史课程《李硕勋革命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在宜宾市党校系统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深刻理解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入围全市党校系统精品课程。同时,开发出以《南昌起义中的高县人》为代表的党性教育课程4门,既增强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又加强了党性教育与地方党史的黏合性。
(三)整合多方有效资源,编写党性教育本土教材。高县党校从2016年着手筹备,通过自主立项、横向合作、委托开发等多种形式开发红色系列校本教材《李硕勋》《阳翰笙》《张锡龙》《南昌起义中的高县人》等。2022年再次对校本教材进行编撰、增删、校对,聘请市县党史专家及相关部门领导全程跟踪指导,确保校本教材的权威性、学术性、准确性。引进以高县籍革命家为原型的影视作品《雾中灯塔》《永远的战友》《时代脉搏——阳翰笙》等作为影音教材。这些教材注重挖掘高县及周边地区的红色资源,凸显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具有较好的思想性、实用性、可读性。历经8年时间,高县党校共开发校本教材4本、影音教材5部,约80万字。
同时,也还存在在内容上,对红色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在方法上,对红色资源的利用缺乏创新;在形式上,对红色资源的运用方式单一等问题。
二、依托红色资源创新党性教育模式的路径思考
(一)内容为要:打造高县本土红色资源特色品牌。一是深度挖掘打造特色教育基地。红色资源开发须突出地方特色,让本土党性教育有深度、有新意、有特色,争取做到“一个教学基地就是一部活教材”。可以通过重温一封封情真意切的红色家书,走近至情至性的革命先烈,就阳翰笙同志而言,他的作品就是独一无二、最具特色的,可以通过剖析解读作品来感悟阳翰笙同志的革命精神、爱国情怀。还可以尝试联合周边区县构建全省、全市范围内的红色文化资源网,形成区域党性教育基地的“朋友圈”。二是推陈出新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在每次现场教学后,向参观的学员发放一些文创产品,比如创意证件、钥匙扣、书签、帆布袋等实用性强的产品,让党性教育通过文创产品发挥功效,使学员在工作生活中能时刻看在眼中、想在心里、付诸行动。也可以开发党性教育专属手册、漫画集、附文字的明信片等,将高县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做成党性教育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宣传手册向学员进行发放。三是整合力量构建完整资源体系。县委宣传部、县委党校、县委党研室等部门联合成立红色资源研究小组,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相关部门会商形成健全的保护与开发机制。加大除李硕勋、阳翰笙两位革命英雄以外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步伐,形成一套完备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体系,尝试挖掘并利用好警示教育素材,从正反两面对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
(二)守正出新:优化高县本土红色资源运用形式。一是规范现场教学。加强教学配套建设,提升现场教学的规范性,对教学讲解内容进行科学划分,部分不适用、非必需的素材不必深入讲解,更不能以人物佚闻作为提升学员兴趣的手段。同时,通过组织学员参观红色党性教育基地,使学员明白党性教育开展的目的、价值、意义,促使党员干部在理解党性教育含义后能快速融入到党性教育中去。二是拓展教学形式。开发互动式、研讨式等教学新模式,强化红色文化资源下党性教育内容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大力推出红色精品路线,盘活红色旅游资源,可将县域内19处红色旅游资源点加以整合,形成《高县红色资源学习教育点一览表》和红色旅游推荐线路。联合县委宣传部、县融媒体中心打造高县党史专题纪录片,通过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展示大量珍贵的高县党史史料、文献、影像等情况,向学员讲述好高县的党史故事。三是筑牢廉洁防线。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具有廉洁文化和警示教育意义的场馆、场所。比如依托汉王山廉政警示教育基地,通过实地参观,让党员干部充分汲取廉洁文化营养,接受警示教育,进一步增强为民勤政、廉洁自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筑牢廉洁防线,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三)不拘一格:构建高县红色资源多媒介新平台。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在资金筹集上可采取“引进来、走出去”模式,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引入社会资本,深度挖掘高县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文旅+党性教育基地模式。加大交通设施投入力度,改善当地乡村公路条件,在红色遗址遗迹遗存点周围的镇村,按照一定通行标准,拓宽主干道、建设分叉道,修建一定规模的停车场,开设县内各红色点位的农村公交,畅通“最后一公里”。二是明确教育导向,增强教学效果。做好课前调研,有必要了解不同学员群体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安排好相关的课程,实施差异化党性教育。比如在名人故居,领导干部更关心家风家训、后人警示等内容,而青年公务员更侧重名人的成长史等。党校可建立长期追踪制度机制,会同组织部门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与考核流程,将党性教育特别是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作为党员干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强化地方红色资源在党性教育中的作用。三是打造特色品牌,提高课程质效。坚持以本土化、特色化、差异化为基本思路,会同市委党校名师、地方党史专家、相关部门干部,遴选地方名师成立课程开发团队,采取团队攻关的方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精品课程。一方面,提升现有《李硕勋革命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南昌起义中的高县人》《文坛巨匠阳翰笙》《深刻理解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等课程质量,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党性教育品牌;另一方面,灵活运用“六维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讲解、案例剖析、情境感悟、现场互动、沉浸体验、访谈对话的有机融合,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推进多元化教学,让课程在情景交融中活跃起来,不再枯燥乏味。
(作者单位:高县县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