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 感悟 感怀——从红旗渠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近日,省委党校第2期高职级公务员进修班学员到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异地学习。学习期间,我们实地考察了红旗渠,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亲身感受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战天斗地开凿“人工天河”建成“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精神伟力,并通过现场教学、情景体验、互动访谈、专题讲座、影像教学等多种形式,全方位了解到红旗渠工程的历史背景、修建过程、重要贡献,为红旗渠精神深深感动。
今年是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55周年。通过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太行山腰修建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实现“引漳入林”,改变了林县近千年以来的自然风貌,彻底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被誉为“新中国奇迹”。红旗渠的建成,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镌刻在太行山之巅。当我们亲手抚摸红旗渠、注目红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听到我们党带领30万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靠一锤一钎和两只手在悬崖峭壁上修成1500公里引水工程的介绍时;当同学们沉浸于建设者访谈的真切感受,沉浸于波澜壮阔的情景再现话剧展演,沉浸于红旗渠纪念馆中解说员对那段激情燃烧、热火朝天的岁月的深情述说时;当同学们认真听取课堂报告观看影像教学时,红旗渠精神就在大家心中进一步具象、集聚、扎根、升华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强调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红旗渠干部学院的学习安排,把讲与听、学与悟、看与想进行了有机融合。有实物——红旗渠,看得见摸得着;有真人——建设者,听得到谈得来;有生动的话剧展演,有老师倾情讲授,大家深深感动,入脑入心。我们边参观边感叹,边感动边学习。学院安排走太行、进新村、探遗址、看文物,让我们充分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对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推动改革,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各级干部。当年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就是这样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我们在学习中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感受到团结在党委周围的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河山”的英雄气概。为了让人民吃上水,为了让庄稼产出粮,为了让人民吃饱饭,一群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一锤一钎劈山修渠,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历时近10年,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让不可想象成为现实。我们真切感悟到,自力更生就要不等不靠,艰苦创业就要凭双手创造,团结协作就要众志成城,无私奉献就要不计得失。大家纷纷表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还有许多“隧道”要凿、“渡槽”要设,我们需要汲取红旗渠精神,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头作用,忠诚老实、敢于担当,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让改革成效落实到基层一线,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涵,是林县人民通过长期艰苦创业伟大实践的结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学习了解,我们看到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林州人民不仅创造出了60年代“战太行”的伟业,还接连奏响了“创业四部曲”,80年代“出太行”、90年代“富太行”和当前的“美太行”,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红旗渠的胜利果实,人民群众切实享受。
理论学习必须应用于实践。我们要把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的信仰力量和本次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和学习的动力,牢记初心使命,更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更加自觉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2期高职级公务员进修班学员,现任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政治部二级巡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