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委党校:健全“三大体系”优化基本培训教学供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乐山市委党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基本培训规模更大、覆盖更广、质量更高的要求,统筹全市教学资源,进一步健全师资体系、课程体系和阵地体系,优化教学供给,助推基本培训提质增效。2024年以来,举办基本培训班次30余期,培训3000余人次,学员对教学满意度测评达95.8%。
健全实践化师资体系。教师是党校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的水平决定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乐山市委党校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党校发展的关键来抓。“学”“研”结合,以学促干。充分利用校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机关党支部“三会一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等渠道,“自学+集体学习+实地观摩”等方式相结合,全面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针对部分教师实践知识薄弱情况,精心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机关、企业、乡镇、社区开展调研,丰富实践知识。今年以来,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完成调研课题30余项。 “送”“请”结合,以训提能。印发《2024—2028年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提能计划分工方案》,实施教研人员专业提能、管理人员综合提能、青年师资强基提能、骨干教师结对帮带“四大行动”。今年以来,选送30余名教师参加上级举办的专题培训班,邀请知名高校、省委党校等专家来乐授课,开展师资提能培训、科研咨政辅导120余人次,选派4名教师兼任统筹办学类县级党校副校长,7名教师担任独立办学类县级党校对口帮扶联系人,助力教师多平台锻炼、多渠道成长。按照“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原则,整合专职教师90余人、兼职师资30余人,选聘150余名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领导干部、管理人员、专家学者、先进典型等,建立共建、共培、共用的全市党校师资库。“练”“带”结合,以练提质。统筹全市党校师资,组建重点(特色)教学科研创新团队10个,定期组织开展集体备课、专题试讲、互相听课、赛课评比、观摩教学等教研活动。印发《关于骨干教师结对帮带培养青年教师的通知》,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推动青年教师教研咨水平逐步提升。近年来,乐山市委党校7名教师入选“嘉州社科菁英”,2名入选“嘉州社科青年人才”,9名入选乐山智库,2名入选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15名教师入选乐山市理论宣讲“双百”人才库。
健全实用化课程体系。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党校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乐山市委党校不断优化完善课程设计,着力打造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坚持“创新思维”,打造精品课程。注重把工作实践中的最新成果、新鲜经验融入干部教育培训,通过“教研室内部试讲、教研室主任会预审、学术委员会评审”的三级集体备课制度打磨教学专题,打造精品课程20余门,形成“1+N(22)+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体系。广泛发动在乐高校、市县党校、党政机关等,通过项目支持、评奖激励、优先推荐等,用心打造一批富有党校特色、实践特色、专业特色的系列案例课程。2023年以来,入选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好教材”“好课程”“好案例”各1项。坚持“开放思维”,拓展教学资源。依托川渝合作、东西部协作,积极探索“内训+外训”协调互补的办学模式。与重庆市南川区委党校、武隆区委党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资源共享、师资互派、合作办班、联合调研等,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员视野、有力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效。2023年以来,乐山市委党校与重庆市武隆区、南川区,浙江省绍兴市等地协同举办培训班15期,培训干部530余人次。坚持“需求思维”,回应学员需要。把学员培训需求调研贯穿“训前、训中、训后”全过程,通过问卷调查、学员座谈会等,征求学员对教学专题、理论课程、现场教学点、授课质量考评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深入了解学员“缺什么”“想听什么”,精准把握组织、岗位和个人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培训方案、搭建差异化的学习平台、配置差异化的教师队伍,把干部教育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殊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做到“量体裁衣”“一班一策”,推动教学供给精准化,切实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健全实战化阵地体系。现场教学是对课堂教学形式的有益补充,是打通教、学、研三个环节的重要通道。乐山市委党校积极推进现场教学阵地建设,推动现场教学成体系、见成效。谋篇布局,建设“网络化”阵地。充分整合市县两级党校现场教育资源,建立全市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库,将全市现场教学点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东侧以犍为县委党校为主导,串联五通桥、井研、沐川、马边4个党校,打造乡村振兴产业现场教学线路;西侧由峨眉山市委党校示范带动沙湾、金口河、夹江、峨边4个党校,形成文旅融合现场教学线路,推动县域特色资源转化为基本培训教学供给。挖潜拓新,建设“特色化”阵地。从党性教育、警示教育、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现代产业等多个主题切入,深刻挖掘铁道部博物馆、中国核聚变博物馆、乐山“308”三线军工暨永利川厂旧址等本地红色基因库的丰富内涵,用好百里产业环线、中国魔芋科技示范园、中国绿色硅谷·多晶硅光伏产业基地等本地改革发展实践、示范创建成果,全方位、立体式推进教学资源的开发,精心打造富有本土特色的现场教学点位36个。优进劣出,建设“规范化”阵地。制定《现场教学点管理办法》,定点、定人、定课程,统一挂牌,共建共管。坚持重点打造与基础保障并行原则,争取专项补助资金50余万元,加强教学实训场地修复、改造、升级,逐步建强多媒体教室、讨论室,不断完善现场教学点基础设施设备。强化现场教学点的评估、管理、把关,实行动态管理机制,优进劣出,不断提升点位质量和培训实效。今年以来,改造提升共建教学点8个,新增现场教学点2个。
(供稿:乐山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