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有感
党校培训期间,我利用课余时间重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重点研读了第二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为什么发展新质生产力”“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了进一步认识和体悟。
第一,关于“为什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强调“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考虑”时,深刻指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从国际形势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既面临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极限施压。从自身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生产力总体水平实现了突破性飞跃。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发展基本特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抢抓发展新机遇、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
第二,关于“什么是新质生产力”的认识。马克思认为,“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可见,生产力是历史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和革命性力量。回顾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其实就是社会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能。不管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还是未来产业,关键在于有没有创新,有没有“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从产业生命周期来看,传统产业处于成熟饱和阶段,纺织、钢铁、工程机械等传统产业占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是工业经济的主体、稳就业的主力军,绝不能当作“落后的产业”一退了事;新兴产业处于成长阶段,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我国GDP比重约13%,成长空间和潜力巨大,是加快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未来产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元宇宙、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有望培育发展成先导性支柱产业,三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都应当按照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加以改造、培育和发展。
第三,关于“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认识。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于“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并围绕五个方面创新作出了系统部署,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抓好“三个着力”。一是着力深化改革,想方设法破除发展阻碍。特别是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优势,着力解决好人才储备不足、要素流通不畅、营商环境不优等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问题,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二是着力技术创新,精准发力培育发展动能。以产业需求牵引技术突破,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大力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劳动资料的深度融合,赋予劳动资料数字化属性,不断适应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需求。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持续深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平台,把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三是着力产业培育,切实提升产业发展质效。按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要求,既着眼经济形势、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也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自身条件,进一步找准突破口,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系统谋划和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培养具备更强创新意识、更多知识储备、更高技能水平的新型劳动者,聚力推动重点产业优势更优、特色更特。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33期中青1班学员,现任芦山县委副书记、县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