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不唐捐 玉汝于成——国课立项人经验分享
编者按:10月15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结果,四川省委党校共8项课题喜获立项!
《四川党校报》特约8名课题主持人就国课申报工作分享经验、畅谈体会,以期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参考,共同促进校(院)科研领域的积极发展。本期刊登其中四篇。
党建教研部 郭 祎
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如同一场骑行,保持热爱是基础,保持锐气是关键,少了热爱骑不远,少了锐气骑不好。活页论证的过程好似骑行中的思考、停顿和发力,越思考越发力,整个过程和结果越好。
一、动力上,保持一如既往的热情和冲动
我的第一个国家课题可谓“九年磨一剑”,第九年才申报成功。每年结果出来后除了短暂的失望,我不会心灰意冷,始终坚信总会成功!国家课题申报和结项的过程是一场历练,更是对党校教师学术研究的综合性检验。每年我都会系统总结和思考自己的差距到底在哪里,是选题不好?论证不足?还是前期成果不够?尤其是前期成果上,先数量后质量,先多样后聚焦,先积累再发表,保持研究的热情和冲动是强大的内驱力,这种力量不断督促着我多看书、多思考、多调研,在开拓视野中发现不足,在查找不足中完善自我,在完善自我中接近目标。
二、题目上,坚持一以贯之的选题和主题
自开始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来,我一直坚持选题上的一致性和主题上的中心性。一致性主要是学科类别的一致性、研究范畴的一致性以及选题方向的一致性,换句话说,不能今年报这个方向,明年报那个方向;不能今年研究民族问题,明年研究基层治理问题,第三年又转向民主政治问题,选题在大致上要保持研究的连贯性。选题是金,选题是眼。在选题方向上,最好与自己已有的前期成果保持一致,最好与自身研究兴趣保持一致,最好与党和国家的迫切需求保持一致,切忌盲目攀比或随意选题。
三、论证上,秉持一剑封喉的锐气和能力
论证是腰,论证是骨架和支撑。我的个人体会是要做到三个方面:其一,论证要简洁明快,条理清晰,不能拖泥带水,只写干货。其二,论证要环环相扣,不能隔山打牛,既要保持内在的逻辑性,又要体现研究的、思考的、谋划的深刻性。其三,论证要有问题导向,不能人云亦云,整个论证要紧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紧扣问题说理,分析问题说因,解决问题说法,切忌从理论到理论、从说理到说理,尤其是对策建议部分要体现创新性,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创新性举措、操作性思路和务实性办法。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点滴体会,仅供各位参考。申报国家课题的思路和办法因人而异,关键是从自身实际出发,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党建教研部 禹竹蕊
作为国课申报屡败屡战的“后进生”,其实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申报国课屡屡失败的一些教训,希望能帮助年轻老师们在后续申报中有效“避雷”。
一、方向比兴趣重要
不能否认,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和研究兴趣,申报国课的时候,我们通常会从自己感兴趣的点出发去琢磨选题。这样做并没有错,但是效果不一定好。我曾经非常执拗地坚持,国课选题一定要选自己喜欢的点,是不是当下的热点问题并不重要。有好几次,专家好意提醒我,说我的选题不好,申报成功概率很小。但我却说,没关系,这是我想研究的东西,哪怕中不了,我也要报这个。但既然要申报,谁又不想中呢?在一次次撞南墙之后,我幡然醒悟,国课申报绝不是自娱自乐,也不是简单的个人与学界的交流,而是我们与党和国家的深度对接。想要拿到国课,方向远比兴趣重要。国课是国家发包的科研项目,我们应该想中央所想、急国家所急,应该聚焦党和国家建设发展事业,去思考当下党中央最关注什么问题,去思考当下国家发展过程中最急需解决什么问题,只有牢牢把握这样的方向,才有可能琢磨出有命中可能性的题目来。当然,这就需要我们时刻关注中央大政方针,关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关注国家改革动向,才能提炼出有一定高度的题目。在把准方向的前提下,还要尽量与自己的研究旨趣相结合,实现最优选择。因为申报成功之后顺利完成课题也很重要,自己有兴趣,并长期关注的学术领域,研究起来相对会更轻松。
二、规范比炫技重要
国课申报是命题作文,认真研究每一项填写要求,按照要求规范表述,在7000字以内写出既遵循“套路”、又让人眼前一亮的本子,比单纯地用吸引眼球的标题和图片炫技,效果更好。曾经有人告诉我,国课申报一定要善于标新立异,要尽量让大纲的每一级标题都夺人眼球。可是,我并不擅长此道,我的文风历来朴素,造词儿、拽词儿,对我而言,实在是太难了。有几年,我到处收集中过国课的本子,从法学到党建,从经济学到思政,甚至从文科到理科,着了魔一样沉迷于借鉴别人的句式,把别人写得好的句子糅合进我的申报书,结果写出来的东西缺乏专业的规范性,也不符合专业的语言习惯,怎么看都是四不像,自己读着都痛苦,想必评委看了也很痛苦。到最后我终于明白,大道至简,用最质朴最规范的语言去阐释,体现自己的专业属性和专业积淀,这比什么都重要。自从想明白这个道理,我的论证越发得心应手。哦,对了,我还特别不会构图,每次申报都为了画图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只能画出一堆丑图。直到今年,有位专家告诉我,相比论证,图表不是最重要的,画图表是要为文字论证加分,如果实在画不出好的图,可以不画,千万不要让加分项变成减分项。那一刻,我犹如醍醐灌顶。为什么要用自己的短板去比拼别人的长板呢?我擅长的不是文字表述和逻辑论证吗?那我就尽全力不断优化我的文字论证,至于图表,我只需要做一个最简单、最直观的,能让评委看懂的就行。我要做的,是用规范、专业的文字论证去征服评委,而不是靠花里胡哨的炫技,更不是靠别出心裁的图表。
三、集思广益比闭门造车重要
在年复一年的申报中,我深切感受到,国课申报一定要集思广益,万万不能关起门来闭塞视听。从选题到大纲的打磨,再到文字论证,我们都应该多向专家请教,多和同行讨论,兼听则明,博采众长才能打开思路,写出最出彩的本子。在这一点上,我特别感谢科研处,感谢党建教研部。每年国课申报,科研处都会认真阅读申报公告和指南,给老师们提出中肯的方向建议。科研处还会组织专家团队评估大家的选题,不仅从专业的角度为我们提供智力支持,也从规范论证的视角,指出我们申报书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升我们论证的规范性,不厌其烦地为我们提出完善建议。科研处的老师们也任劳任怨地为我们做好后勤保障,不管我们撤回修改多少次,他们都勤勤恳恳地为大家服务。党建教研部每年也会邀请专家给我们做指导,专家们总是毫无保留,给我们提出诸多宝贵建议,帮助我们一点点改进。感谢党建教研部全体同仁,对半路转专业的我,大家给予了很多鼓励,帮助我成长为合格的“党建人”,陪我论证选题、打磨大纲、讨论论证逻辑,耐心地为我指出申报书中存在的专业问题,确保我的申报书不会出现专业的硬伤。如果没有大家的群策群力和无私帮助,如果不是借助大家的智慧,我永远不可能申报成功。
四、自我肯定比自我否定重要
国课申报是一件磨人的事,很多老师都需坚持数年才能申报成功,这个过程极其煎熬,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沼。总有人说,能中国课要看几分运气,但在我看来,运气远不如实力重要。毕竟,如果没有实力,就算侥幸琢磨出一个非常好的题目,也写不出让评委眼前一亮的申报书。那些看似运气不错的老师,平日里下的功夫也不少。包括那些刚毕业不久就申报成功的年轻老师,我相信他们在读博期间,一定也跟着导师做了不少课题,参与过导师的国课论证,奠定了很好的科研基础,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所以,我从不羡慕别人运气好,我只会去反思自己到底哪里还做得不够好。我的导师说过,做科研要“培养自己发现新土地的眼光”。而这一切需要长久的积累,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更要经得起失败和挫折。我曾经因为申报失败而痛哭过,但我痛哭只是为了宣泄情绪,我不是轻言失败的人,我相信,只要我肯努力,成功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所以,在一次次失败面前,在一次次自我否定之后,我还是选择了坚持。我一边总结失败的教训,一边肯定自己相比上一次的进步,告诉自己,我可以。感谢从不放弃的自己,我没有辜负自己的努力,我的职业生涯从此不再有遗憾。也希望所有的老师越战越勇,在今后的国课申报中都能得偿所愿!
党史教研部 阳金平
自踏入四川省委党校的大门,转瞬已是第三个春秋。历经两年的不懈追求与努力,我终于在第三年有幸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回顾这段历程,我深刻体悟到“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的真谛,今天与同样在学术道路上砥砺前行的同仁们分享几点自己的感悟。
一是持之以恒,磨砺以须。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是对青年教师学术积淀和科研能力的综合考量。要想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必须持之以恒,不断磨砺自己。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政策不断调整,从有选题指南到无选题指南的转变,更加考验着教师的学术敏锐度和研究自主性。作为初入职场的青年教师,我依托博士期间的研究基础,结合自身学术成果,选定了一个契合时代热点与党校特色的研究方向。尽管三年间申报题目屡有更迭,但我的研究主题与方向基本一致。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的选定是申报书最重要的一步。在确定研究主题后,我广泛查阅文献资料,与众多专家前辈深入交流,反复推敲,列出了十多个相关的题目,并一一进行了论证。这一过程虽充满挑战,却也让我对自己所研究的问题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二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书的要求日益严格,从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创新之处等等每一个部分,都一一作了详细的说明。这些要求和说明其实已经为申报书制定了题干,我们必须像解题一样,理解这些题干,再给出题干所需的答案。前两次申报未能如愿后,我搜集了很多申报书,通过比较和学习这些成功的申报书就能知道这样的答案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一开始在写“重点难点”的时候,我并没有进行严格区分,后来才意识到重点一般是研究的重点内容,难点则要突出完成本项目过程中的困难,而且最好附上解决措施。另外,申报书完成后一定要进行反复推敲与修改,调整结构框架,优化语言表达,确保研究目标、研究价值、创新之处与研究内容紧密相连,相互支撑。这种对完美的追求需要耐心地修改,不到最后上交的一刻绝不能松懈。
三是坚定信念,功不唐捐。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之路,充满挑战与艰辛。成功总是属于少数人,但失败并非终点,而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曾经的我也失败过,但我相信每一分努力都不会白费,每一分付出都将化作前行的力量。每年学校科研处都会为老师们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制定计划、提供修改平台等,只要按照要求坚持不懈地写下去未来总会成功。三年走来,经过校院科研处、国课指导小组以及领导、同事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我有幸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组织培养与团队帮助的成果。非常感谢这一路上帮助过我的专家前辈和各位同仁!我将继续秉持“功不唐捐”的信念,坚定前行,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我深信,只要坚持到底,终将玉汝于成。
马克思主义学院 熊 茜
今年我的课题《红军长征中后勤工作研究》有幸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从国课历年立项情况来看,红军长征相关课题获批立项是比较困难的,我的课题能获批,是学校、部门、专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些经验。
一是注重前期成果与申报主题的密切性。青年项目对前期成果的要求没有一般项目那么重,如果五项前期成果没有核心期刊,建议保证五项前期成果与申报主题具有强相关性。
二是国课申报明确要求突出目标导向、问题意识、学科视角。关于“学科视角”,虽然不同的学科存在各自的特性,但强烈建议参考国务院学位办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它对学科概况、学科内涵、学科范围等都有界定和阐释。我这次申报书中第一段有一句“推进红军长征史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的认识。”其中,“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就直接引自《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中的内容。
三是框架思路上大多数人喜欢用目录式的方式体现,这就意味着要像书一样列上标题,注意申报书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书不太一样,标题中最好要带有观点,尽量避免无效标题。
四是申报书(活页)写作上让详细的就详细,让略写的就略写。对前人成果的梳理注意不要简单罗列堆砌,要体现对既有成果吸收消化后的分析,文字上尤其要注意简短明了。
五是申报书(活页)规定字数不超过7000字,建议严格遵守要求。
六是在文字排版方面,为方便专家评审时较快抓住本子的“亮点”,建议重要论断、重要观点可以适当粗体显示。
七是国课申报注意“赛道”的选择,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公告上对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的具体要求是有区别的,大家一定要精读申报公告。
八是注意申报细节,一定不要忘记在活页上自己添上申报课题的名称,如果漏填,这份申报书在评审专家那里将直接作废,国课申报是没有修改机会的,一切努力都将功亏一篑。
我接下来将一心一意做好课题工作,为四川长征干部学院红军长征史研究做大做强作出自己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