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坚持以改革精神破解顽瘴痼疾 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提能

◇ 本报评论员

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以改革精神破解顽瘴痼疾,不断深化和拓展形式主义整治实效,持续为基层减负提能。

形式主义顽瘴痼疾是党和人民的大敌。形式主义本质是脱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从实际出发,不讲实际效果,表面大于实质、形式大于内容。“说”出来的形式主义,表现为表虚态唱高调,玩嘴巴政治,汇报、讲话穿靴戴帽的多谈实质问题的少。“做”出来的形式主义,一方面表现为重“痕迹”轻“实效”,过于注重“留痕”,在工作中处处拍照,事事填表,忙于“写材料”“编数据”“拍照片”等,找问题、想对策等核心问题反而被弱化。另一方面表现为重“面子”轻“里子”,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巧立表彰名目,建立各种不必要的组织,举行各类会议。表面功夫做的多实际落实的少,“做过”代替“做到”,严重影响工作实效。另外,大数据时代,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背景下,一些形式主义顽瘴痼疾渗透到线上,衍生出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具体表现为地方应用软件、工作群组过多过杂,政务程序功能异化,签到打卡、积分排名、拍照转发等任务要求应接不暇,“收到”代替“做到”、“干得好”不如“晒得好”,数字政务变味、走样,既极大地浪费了资源,扼杀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又损害了群众切身利益,破坏了干群关系。

形式主义整治是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抓手。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末梢,也是党的政策、方针、路线落实的关键所在。对上承接国家意志、对下反映社会需求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琐碎性。随着治理重心的下沉,治理责任的下压,基层行政化趋势愈发明显,任务细、约束强、程序多等特点突出,烦琐的程序和细碎的任务使得基层成为形式主义滋生的温床。在报数据、留痕、台账管理的过程中,基层干部淹没在文山会海中,成为“表哥”“表姐”。表面热闹、内里空虚,长此以往,部分基层干部出现政绩观扭曲、工作作风败坏等问题,在工作中务虚多于务实,空谈多于实干,严重影响基层治理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形式主义整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明晰权责清单、精简文件会议、规范监督考核、开展专项治理,处置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借调基层干部、基层“滥挂牌”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铁规矩、硬杠杠,为基层减负“松绑”,切实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但是,形式主义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顽固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斗争本领不强,实干精神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要以改革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进一步为基层减负提能。

坚持以改革精神将整治形式主义引向深入、落到实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系统性部署,《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作出的制度性安排,为基层挣脱形式主义束缚提供方向指引和制度遵循。深化拓展形式主义整治实效,真正做到为基层减负提能,要坚持以制度为主线,以去除沉疴为目标,从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上找根源、抓整改。一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方面,要树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的政绩观,坚持立足实际、科学决策,坚持着眼长远、打牢基础,坚持干在实处、务求实效,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另一方面,要坚持人民至上、为民造福,祛除“打太极”“拖字诀”“踢皮球”魅影,把更多时间、更多精力放到为民谋利的实事上,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二要转变作风,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基础和关键。整治形式主义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离开“位子”、绕开“面子”,少谈成绩、多谈问题,敢于揭短亮丑、较真碰硬,在工作上少“作秀”多“做事”。三要转变方法,坚持问题导向靶向纠治。形式主义实际上是主观主义,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时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要警惕和预防数字技术在形式主义上的变种,对于新出现的、地方性较强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进行重点整治,同时要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在深化调查研究上下功夫、出实招,对困扰基层的新形式主义问题进行大排查,推动问题真正解决。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